叢培允

叢培允

叢培允,博士,研究員。1979年生於山東省巨野縣,漢族。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7月起就職於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研究興趣:1. 多足動物(Myriapoda)的譜系年代學;2. 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類群的系統古生物學與演化古生物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叢培允
  • 外文名:peiyun cong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巨野縣
  • 出生日期:1979年(己未年)
  • 職業:雲南大學古生物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 畢業院校: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簡介,研究興趣,研究項目,發表論文,會議論文,《Nature》發表重大研究成果,

簡介

叢培允,博士,研究員。1979年生於山東省巨野縣,漢族。200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系地質學專業,2004年獲蘭州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8月獲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7月起就職於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

研究興趣

1.多足動物(Myriapoda)的譜系年代學。
多足動物是節肢動物門四個類群(六足動物、甲殼動物、螯肢動物和多足動物)之一,全部為陸生,是現代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於生活環境的制約,多足動物化石記錄極其稀少,如何示蹤多足動物的演化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係是目前多足動物研究的難點問題。現代“分子鐘”概念是探尋生物譜系分歧時間的重要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結合化石記錄,對多足動物的譜系年代進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倍足綱(多足動物最大的綱)的譜系年代學研究。
2.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類群的系統古生物學與演化古生物學。
澄江生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最重要的地質視窗之一,目前共報導有包括脊椎動物在內的15個現生動物門類和1個絕滅類群(軟舌螺類),另外還有30多種分類位置不定的類群。這些疑難類群可能是揭示早期動物門類身體基本構建的重要線索。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如埋藏學、比較形態學、分支系統學以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等)對這些類群進行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五億多年前發生的生命演化事件。

研究項目

4.2010.1-2012.12,《澄江生物群奇蝦類和雲南蟲類的系統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批准號:40962001)(主持)。
3.2010.1-2011.12,《部分早期動物譜系年代研究:分子與化石的整合》,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局交叉課題項目(批准號:KZCX2-YW-JC104)(參加)。
2.2010.1-2011.12,《奇蝦動物的演化》,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批准號:103112)(主持)
1.2009.12-2012.1,《雲南蟲的分支系統學研究》,雲南省科技廳套用基礎研究面上項目(批准號:2009ZC008M)(主持)。

發表論文

11.楊傑、侯先光、叢培允、董渭、張艷霞、羅茂斌,2010。昆明地區下寒武統滄浪鋪組古蟲動物新發現。古生物學報,49(1):54-63
10.CONGPeiyun,XIAXuhua,YANGQun,2009.Monophylyofthering-forminggroupinDiplopoda(Myriapoda,Arthropoda)basedonSSUandLSUribosomalRNAsequences.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9:1297-1303
9.侯先光、叢培允、李宜真,2009。雲南蟲的埋藏學研究——兼論雲南蟲的分類位置。古生物學報,48(3):402-413
8.楊群、叢培允、孫曉燕、馬俊業、蓋永華、李春香、郝家勝、夏旭華,2009。譜系年代研究進展。古生物學報,48(3):364-379
7.叢培允、蓋永華、楊群,2007,多足動物亞門主要類群的譜系發生與譜系年代分析——基於形態、化石和分子的綜合證據。微體古生物學報,24(4):407-421(紀念盛金章院士專輯)
6.YangQun,MaJunye,SunXiaoyanandCONGPeiyun,2007.Phylochronologyofearlymetazoans:Combinedevidencefrommolecularandfossildata.GeologicalJournal,42:281-295
5.解三平,孫柏年,閻德飛,叢培允,肖良,韋利傑,2006,滇西新近紀植物氣孔、碳同位素組成與古環境分析。沉積學報,Vol.24(6):883-888.
4.解三平,閻德飛,韋利傑,叢培允,孫柏年,2005,精確重建古大氣CO2濃度的氣孔方法。古生物學報,Vol.44(3):464-471.
3.SunBainian,YanDefei,XieSanping,CONGPeiyunet.al.,2004.PalaeogenefossilPopulusleavesfromLanzhouBasinandtheirpalaeoclimaticsignifica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Vol.49(14):1494-1501(中英文雙刊)
2.孫柏年、叢培允、閻德飛、解三平,2003。雲南騰衝新近紀兩種被子植物化石的角質層構造及其古環境意義。古生物學報,42(2):216-222
1.孫柏年、解三平、閻德飛、叢培允,2003。UlmusharutoriensisOishietHuzioka角質層特徵及古環境意義。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9(1):80-85

會議論文

9.CONGPeiyun,HOUXianguang,LIYizhenandYANGJie,2010.Thesegmentationofyunnanozoans.TheThirdInternationalPalaeontologicalCongress(Abstractvolume).71
8.CONGPeiyun,HOUXianguang,2009.AnewanomalocarididfromtheChengjiangBiota.InM.Smith,L.O’BrienandJ.-B.Caron(ed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CambrianExplosion(abstractvolume),26-27.
7.叢培允、蓋永華、楊群,2007,多足動物亞門的起源與登入時間——譜系年代學的觀點。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102-103
6.蓋永華、叢培允、楊群,2007,多足動物系統發生的研究現狀。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104
5.SunBainian…CongPeiyun(5th).2006.DiscoveryofaGymnospermfossilCalocedrusmacrolepisKurzfromNeogeneinBaoshan,YunnanProvince,Chinaanditsgeologicalsignificance.In:QunYang,YongdongWangandElizabethA.Weldon(Eds):Ancientlifeandmodernapproaches-Abstractofthe2ndInternationalPalaeontologicalCongress,Hef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Press:70.
4.CongPeiyunandSunBainian,2005.NewmaterialofJurassicconiferfromYaojie,GansuProvinceandtheir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InJingengShaandYongdongWang(Eds):InternaltionalSymposiumontheJurassicboundaryevents-TheFirstSymposiumofIGCP506:9-10
3.叢培允、楊群,2005,生物多樣性的演變,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3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119
2.SunBainian,YanDefei,CongPeiyunetal.,2004,FossilAngiosperminTertiaryformEasternEdgeofQing-TibetPlateau,Chinaandits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s.32ndInternationalGeologicalCongress,Florenc,Italy:20-28
1.SunBainian,YanDefei,XieSanping,CongPeiyunetal.,2004,VariantioninGinkgobilobaL.leafcharactersacrossanaltitudinalgradientinnorthwestChina.VII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PaleobotanyConference,Bariloche,Argentian:21-26

《Nature》發表重大研究成果

2014年7月17日,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教授、叢培允博士、馬曉婭博士與美國、英國的科學家合作,在《Nature》雜誌線上發表了題為“Brainstructureresolvesthesegmentalaffinityofanomalocardidappendages”的最新成果,首次揭示了澄江動物化石群中的奇蝦腦神經結構特徵,為研究節肢動物起源及其頭部分節的演化提供了神經解剖學證據。侯先光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叢培允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
奇蝦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最引人矚目的動物,體長可達2米。因頭部最前端有一對強壯的大爪肢,奇蝦被認為是寒武紀海洋中食物鏈的頂級捕食者。相關研究表明,奇蝦能為解決節肢動物起源、複雜生態系統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關鍵線索。在澄江動物化石群中,奇蝦種類豐富且許多標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此次,侯先光教授研究團隊對澄江動物化石群中奇蝦的一個新物種Lyrarapaxunquispinus(刺鉗里拉蟲,因其外形與古希臘的里拉琴相似而命名)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揭示了該種奇蝦腦部神經結構的特徵。通過顯微鏡觀察和SEM-EDX掃描,研究人員發現在L.unquispinus的前腦(protocerebrum,與視覺神經系統相連)之前還存在一對巨大的神經節,用來控制奇蝦特有的大爪肢。這種腦部神經系統結構特徵與現生有爪類(天鵝絨蟲)相似。而在真節肢動物中(昆蟲、蝦、蟹、蜈蚣、馬陸、蜘蛛、蠍子等),其頭部第一對附肢的神經節都源於中腦(deutocerebrum)。這都證明了奇蝦的大爪肢與有爪動物的觸角是同源的。
發育學的研究還顯示,在真節肢動物胚胎髮育初期,上唇(一個位於口前的構造,通常位於後腦(tritocerebrum)的位置)的原始細胞位於頭部最前方,且在肌肉、神經和基因表達等方面表現出一系列附肢的特徵,其後隨著胚胎的發育逐漸轉移到口的前方。研究人員根據奇蝦的腦神經結構以及真節肢動物這一胚胎髮育特性推斷,奇蝦的大爪肢與真節肢動物的上唇是同源的。這一發現支持真節肢動物起源於葉足動物的假說,終結了科學界關於奇蝦大爪肢同源性的爭論,否定了奇蝦是螯肢動物祖先類群的假說。
鑒於奇蝦大爪肢和真節肢動物上唇之間巨大的形態學差異,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在從奇蝦向真節肢動物的演化過程中,應該存在一些演化上的過度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