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簡介
受虐癖指自願使自己處於受辱或其他能引起自身痛楚的狀態以獲得性快感的行為(可能通過性交或非性交)。它在現代社會已成為有爭議的、甚至是挑戰性的心理學課題。受虐者只有在被虐待的情景下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感。這種奇異的需求並沒有傷害社會和他人,而是通過接受傷害來獲得被扭曲的愛的興奮。 從廣義上說,男女都有受虐的需求。受虐可被看作為一種肌體的緊張。在
性高潮階段若沒有緊張就不可能產生快感。男性用鏈條綁住自己,用繩索套著頭頸才能獲得手淫的快感,那是因為他懷疑自己的性慾能力,處於自嫌、軟弱狀態下迫不得已採用外力實現自己的興奮。
通過被羞辱、被毆打或其他受苦的方式從而激起個體反覆的強烈的性喚起,重複21天以上,形成習慣;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如果重複365天以上,想改變都很困難。表現為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
形成原因
受虐癖是由逃避
自我意識的願望的驅使……可能由於高水平的自我意識(包括過分關注自己身上的壓力、責任和其他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需要等等)更可能導致焦慮。受虐待行為允許人們從稱為一個自主的、單獨的個體責任中逃避出來......這個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受虐癖會同性別聯繫在一起(Baumeister, 1988b)。按照這個理論,因為男人面臨著自主、獨立和個人成就感的沉重壓力,所以男性角色特別的繁重,因而受虐待行為幫助他們從角色責任中逃避出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受虐癖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普遍。
也有從先天基因角度入手,既然
Y染色體是促進暴力,那么暴力必然分化為施暴、受虐兩者,所以男性施虐和受虐傾向都明顯高於女性。
瑞克(Theodor Reik)也認為,焦虐感和
恐懼感是虐戀的原因。
因此,受虐傾向與自我的形成過程有關:挫折和不快是嬰兒期區分自我與他人及隨後的他離與個人獨立化過程中的必要因素。與母親的分離使兒童感到失落、憤怒和有罪。因此某種程度的受虐傾向是一個普遍現象,經同超我的存在聯繫在一起,同自我的定義联系在一起,同個體化過程聯繫在一起。痛苦是在自我的建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就像人們說" 我感覺故我在"或"我思幫我在"一樣,可以說"我痛苦故我在"。 自我從環境中分離出來的時的挫折感和不適感是我們進入世界時不可避免的感覺,是對兒童的自戀心理的損害,它使人在面臨外部危險時感受到一種難忍受的被動感和無力感。這就是自我羞辱的原型。嬰兒試圖通過歪曲自己經歷的性質來恢復自尊,他不願接受自己是軟弱無力的這一事實,而會通過在主觀上把受到的折磨假裝成是自願的來恢復控制權,他會這樣:"我受挫折是我願意的,是我強迫母親這樣殘忍的。"控制痛苦是成長的一個過程,它培育了一種能力,即從痛苦中得到滿足的能力。嬰兒適應外部世界的一個步驟就是適應痛苦。處戀主義的受虐傾向就是正規的成長過程,是與客體建立情感關係的過程。
自戀主義的受虐傾向不是為了幻想同一位關愛的母親重新融合,而是幻想控制一位殘忍的母親。在自戀主義的受虐傾向中,超我是扭曲的,它是一種過分嚴厲的超我。
男性與母親的分離過程比女性更為痛苦,會經歷更多的焦慮,有人以此來解釋男性的受虐傾向與女性受虐傾向的差異。實證調查表明,有受虐傾向的男性往往會找到一個伴侶來鞭打他,捆綁他,在性方面統治他,可女性中這種行為較為少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與性別認同有關。其一,
嬰兒期的愛和恨主要指向母親,而男孩需要比女孩更嚴格地與母性認同分割開來;其二,因為女孩長大後同母親一樣要尋找男性對象,所以其目標較明確,較少衝突,而男孩在嬰兒期的認同母親與長大後對女性對象的欲望容易產生衝突。男人容易產生虐戀傾向,就是因為男人要拒絕兒時對母親性別認同的壓力比女人大得多,他們對喪失這種兒時的快樂感到憤怒,害怕自己永遠也不能完成這個分離,因此對於把自己置於這一困難境地的母親懷有報復衝動。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虐戀是沉迷於對童年期的記憶這中的表現,虐戀者希望通過重新表演童年期的軟弱無力感和不能控制自己命運的經驗來超越控制,並因此獲得掌握記憶中的場景的象徵性權力。通過重演過去恐怖的記憶,虐戀者對過去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勝利導致快感。
還有人認為,虐戀傾向中的焦慮感與兒童期的如廁訓練有關。孩子遇到的第一個需要加以控制的行為是排泄。在如廁訓練中他要學會暫時忍受不快。孩子的焦慮集中在失去寵愛,如果他不學會控制排泄,就會受到懲罰和羞辱。這一焦慮在長大後轉移到自慰行為和
性行為上。恐懼的對象也從父母轉移到超我。許多上層社會的兒童在如廁訓練中受到保姆的約束和折磨,因此性鞭笞妓院中的鞭笞者大多打扮成護士模樣,據估計是保姆的替代形象。心理分析認為,那些有受鞭笞想像的人,可能是在口腔性慾期和肛門性慾期受過施虐性質的嚴厲對待的人。由於被迫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和報復欲望,這些人變成了負罪感很重的人,而罪惡需要受到懲罰,這就是焦慮感的來源。在如廁訓練中,孩子面臨兩難處境:或者忍受住不舒適,不能放鬆對排泄器官的控制,或者忍不住弄髒了衣服,受到責打。瑞克認為,通常的如廁訓練都開始得太早也太過嚴厲,孩子總是處於害怕犯錯的焦慮和犯錯的危險之中,沒有放鬆的機會。據調查,德國兒童進食和如廁訓練也像英國一樣嚴厲,而英國和德國是全歐洲僅有的兩個有性鞭笞傳統的國家。在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傳統上母乳餵養、如廁習慣都要寬鬆隨意得多,而這些國家都沒有表現出像英國和德國那樣對鞭笞的興趣。
病理特點
強迫性神經症性受虐癖:行為是減少緊張和內疚。在受虐行為之後會有羞恥和內疚感,並試圖控制衝動。但過後又不斷地重複上述行為。
精神病理性受虐癖:他們只是將疼痛或生命受到威脅的過程看成是自己性興奮的來源。他們要繼續尋求性高潮。為此不惜受到痛苦或凌辱,這也經常與施虐相聯繫。
受虐症包括兩種情況:
A.使用捆綁等受虐方法是為了減少對性行為的內疚感,這種方法在心理上使她們成了無助的受害者。
B.尋求暴力的性伴侶,這種觀念來源於暴力的、破碎的童年家庭生活,也可能是第一個性伴侶是施虐者,將他/她訓練成為受虐者。
表現方式
1、即便有明顯更好的選擇,仍然會選擇導致失望、失敗或虐待的人或事
2、拒絕或故意阻擾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3、在積極的事情(例如取得新的成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以壓抑、內疚或是其他帶來痛楚的行為(例如事故)作為回應
4、故意引起別人的憤怒或者否定性的反應,並感到受傷害、挫折或屈辱,例如在公開場合取笑配偶、挑起別人憤怒的反駁
5、拒絕享受快樂的機會,或是不願承認自己的快樂(雖然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和能力)
6、雖然已經展現出足夠的能力,仍不能完成對於實現個人目標至為關鍵的任務,例如能夠幫助同學寫論文,卻不能完成自己的論文
7、對一直善待自己的人不感興趣或是乾脆拒絕,例如不喜歡具有關愛心的性伴侶
8、在被幫助者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做出過度的自我犧牲
以上行為並非只有在個人感到壓抑時才會發生。
治療方法
脫敏療法:許多性受虐者的
病根與孩提時第一次性喚起的刺激物有關,因而找出最初的刺激物十分重要。根據
卡萊爾提出的條件反射理論,性高潮往往是最早記憶的刺激物顯現後才出現的,而真實的性交刺激力量反會顯得不足,此時模擬的幻想物就成了主要的性刺激來源。所以,混合使用脫敏療法有一定的效用。
用幻想代替受虐刺激物:比如原先要求對方用牙咬自己才有快感。
逐步減少受虐行為的刺激量比如說原先需要讓對方卡住脖子才能有緊張的快
把刺激與被刺激行為變為情感性言語表達出來性心理治療的一個原則是發泄原始欲望,而不能用壓抑。“轉換”不是壓抑,而是替代。受虐者盡情地表達接受虐待的感受,抒發想像中的聲息、狂叫、呻吟等自我聲音、言詞反應。若能取得同受虐相似或略的興奮效果,則離成功地克服這種性心理障礙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