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輻射武器攻防對抗理論與試驗》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穎。
基本介紹
- 作者:周穎
- ISBN:9787121180491
- 頁數:349
- 定價:78.00元
- 出版時間:2012-9
內容介紹,評價,目 錄,第1章 緒論 (1),第2章 反輻射武器及其關鍵技術 (24),第3章 有源誘偏技術及其效果 (48),第4章 反輻射武器抗有源誘偏的方法 (67),第5章 空間譜估計和單脈衝複合測角 (85),第6章 被動尋的與慣導信息融合導引,第7章 外場試驗設計與試驗方法 (145),第8章 半實物仿真試驗系統與試驗方法,第9章 反輻射飛彈建模,第10章 有源誘偏系統建模,第11章 仿真模型校驗與數學仿真,系統,第12章 反輻射飛彈攻防對抗作戰,
內容介紹
反輻射武器是專門用於攻擊雷達等各類輻射源的電子戰“硬殺傷”武器,是現代信息化戰爭中奪取制電磁權和制空權的重要手段,有源誘偏技術是目前公認的對抗反輻射攻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反輻射攻擊與防禦技術在這種對抗中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發展。
周穎、甘德雲、許寶民等著的《反輻射武器攻防對抗理論與試驗(反輻射武器領域研究專著)》是一本反輻射攻擊與防禦領域的專著,全書緊扣“理論方法-試驗技術-綜合評估”的脈絡,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全書內容主要包括緒論、反輻射武器及其關鍵技術、有源誘偏技術及其效果、反輻射武器抗有源誘偏的方法、空間譜估計和單脈衝複合測角、被動尋的與慣導信息融合導引、外場試驗設計與試驗方法、半實物仿真試驗系統與試驗方法、反輻射飛彈建模、有源誘偏系統建模、仿真模型校驗與數學仿真系統,以及反輻射飛彈攻防對抗作戰能力評估。
評價
《反輻射武器攻防對抗理論與試驗(反輻射武器領域研究專著)》可供電子戰系統分析研究、研製與試驗評估,以及建模仿真等領域的工程師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技術等相關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進行有關課題研究或者課程教學的參考書。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反輻射武器發展現狀和趨勢 (1)
1.1.1 反輻射武器發展現狀 (1)
1.1.2 反輻射武器發展趨勢 (9)
1.1.3 反輻射武器抗誘偏技術
發展現狀與趨勢 (10)
1.2 對抗反輻射攻擊的技術和戰術 (13)
1.2.1 對抗戰術概況 (13)
1.2.2 有源誘偏技術 (14)
1.3 反輻射攻防對抗試驗與評估 (15)
1.3.1 電子信息裝備試驗與評估 (15)
1.3.3 反輻射武器試驗與評估 (16)
1.3.3 反輻射武器試驗攻防對抗
效果與效能評估 (18)
1.4 全書安排 (19)
第2章 反輻射武器及其關鍵技術 (24)
2.1 反輻射武器種類及其結構 (24)
2.1.1 反輻射飛彈 (24)
2.1.2 反輻射無人機 (28)
2.1.3 其他反輻射武器 (30)
2.2 被動導引頭單脈衝測角實現
方法 (31)
2.2.1 單脈衝複比及其處理 (31)
2.2.2 單脈衝系統的多種實現 (33)
2.3 不同類型導引頭的測角精度 (39)
2.3.1 反輻射導引頭對噪聲調頻
干擾源的跟蹤 (39)
2.3.2 攻擊對象的差異和不同
要求 (41)
第3章 有源誘偏技術及其效果 (48)
3.1 有源誘偏系統工作流程與
作用原理 (48)
3.1.1 系統組成和工作流程 (48)
3.1.2 有源誘偏系統作用原理 (49)
3.2 有源誘偏系統的關鍵技術 (52)
3.2.1 告警技術 (52)
3.2.2 時序控制 (53)
3.2.3 多點源誘偏技術 (54)
3.3 使用模式和誘偏效果 (54)
3.3.1 相干誘偏 (57)
3.3.2 非相干誘偏 (62)
第4章 反輻射武器抗有源誘偏的方法 (67)
4.1 雷達與誘餌的特徵差別分析 (67)
4.2 一般方法 (70)
4.2.1 戰術措施 (70)
4.2.2 技術措施 (70)
4.3 多噪聲源條件下的抗干擾測向
算法 (73)
4.3.1 統計直方圖法 (73)
4.3.2 聚類法 (75)
4.3.3 分段統計法 (75)
4.4 利用IFF(敵我識別)詢問信號
抗有源誘偏 (78)
4.4.1 IFF詢問工作方式及信號
簡析 (78)
4.4.2 對IFF詢問信號偵察測向
可行性 (79)
4.4.3 對IFF截獲機率分析 (82)
4.4.4 提高抗誘偏能力的方法 (84)
第5章 空間譜估計和單脈衝複合測角 (85)
5.1 空間譜估計的典型算法 (85)
5.1.1 MUSIC算法 (85)
5.1.2 ESPRIT算法 (86)
5.1.3 ML算法 (87)
5.2 被動導引頭套用空間譜估計
技術的難點 (87)
5.2.1 被動導引頭面臨的環境 (87)
5.2.2 角度估計的柵值問題 (88)
5.2.3 角度估計的精度問題 (89)
5.3 空間譜估計與單脈衝複合測角
方法 (90)
5.3.1 複合測角方法簡述 (90)
5.3.2 空間譜估計測角單元 (90)
5.3.3 複合測角方法中的數據
融合 (91)
5.4 複合測角方法的性能分析 (93)
5.4.1 空間譜測角單元的角度
分辨能力 (93)
5.4.2 空間譜測角單元正確分辨
條件下的角度測量精度 (95)
5.5 誘偏干擾條件下被動導引頭數據
處理方法 (98)
5.5.1 誘偏條件下複合測角系統
角度測量結果分析 (99)
5.5.2 量測數據預處理 (100)
5.5.3 量測數據的處理方法 (101)
第6章 被動尋的與慣導信息融合導引
(105)
6.1 概述 (105)
6.2 慣性導航系統基本原理與誤差
分析 (106)
6.2.1 慣性導航系統的發展與
基本原理 (107)
6.2.2 基本誤差模型 (108)
6.2.3 慣性導航系統誤差模型 (110)
6.2.4 典型彈道慣導誤差仿真 (112)
6.3 高精度慣導速度信息輔助的擴展
卡爾曼濾波方法(IVIA-EKF) (115)
6.3.1 彈目相對運動模型建模
原理 (116)
6.3.2 基於彈目狀態變數的彈
目相對運動模型 (117)
6.3.3 通過速度矢量分解建立
彈目相對運動模型 (118)
6.4 IVIA-EKF方法在ARM間接瞄
準攻擊模式下的套用 (120)
6.4.1 彈目相對運動關係描述 (121)
6.4.2 二維彈目相對運動
狀態方程 (121)
6.4.3 狀態方程離散化與線
6.4.4 量測方程 (124)
6.4.5 仿真實驗及性能分析 (124)
6.5 IVIA-EKF方法在ARM直接瞄
準攻擊模式下的套用 (128)
6.5.1 問題描述 (129)
6.5.2 三維彈目相對運動近似
方程 (130)
6.5.3 狀態方程離散化與線
性化 (131)
6.5.4 量測方程 (132)
6.5.5 仿真實驗及性能分析 (132)
6.6 IVIA-EKF方法在反輻射子彈攻
擊時的套用 (135)
6.6.1 三維彈目相對運動狀態
方程 (136)
6.6.2 運動狀態方程的離散化
與線性化 (137)
6.6.3 量測方程 (139)
6.6.4 仿真實驗及性能分析 (140)
第7章 外場試驗設計與試驗方法 (145)
7.1 試驗模式與思路 (145)
7.2 地面高塔試驗設計 (146)
7.2.1 抗兩點源誘偏試驗 (147)
7.2.2 抗三點源誘偏試驗 (148)
7.2.3 抗四點源誘偏試驗 (148)
7.3 掛飛試驗設計 (149)
7.3.1 開環掛飛試驗 (149)
7.3.2 閉環掛飛試驗 (151)
7.4 實彈打靶試驗 (158)
7.5 試驗關鍵技術 (159)
7.5.1 概述 (159)
7.5.2 試驗中需要考慮的主要
因素 (159)
7.5.3 試驗設計中對作戰使用
的考慮 (163)
7.5.4 航線設計 (164)
7.5.5 導引頭與飛艇的閉環
控制技術 (165)
性化 (122)
7.5.6 地面反射及多路徑的
影響 (166)
7.6 基於統計理論的試驗數據
處理方法 (173)
7.6.1 野值的判別與剔除 (173)
7.6.2 開環掛飛試驗數據處理
方法 (176)
7.6.3 閉環掛飛試驗數據處理
方法 (177)
7.7 基於灰色理論的試驗數據處理
方法 (181)
7.7.1 基於灰色理論和範數的
灰色距離測度與灰熵 (181)
7.7.2 基於灰色理論的試驗數據
處理方法 (183)
7.7.3 灰色參數估計方法與傳
統機率參數估計的比較 (184)
7.7.4 仿真示例 (187)
第8章 半實物仿真試驗系統與試驗方法
(190)
8.1 概述 (190)
8.1.1 仿真試驗 (190)
8.1.2 半實物仿真試驗 (190)
8.2 輻射式半實物仿真試驗 (191)
8.2.1 試驗條件 (191)
8.2.2 輻射式仿真試驗系統組
成及功能 (192)
8.2.3 試驗方法 (194)
8.2.4 反輻射武器對抗仿真
試驗戰情設計 (197)
8.2.5 試驗評估軟體 (197)
8.3 注入式半實物仿真試驗 (198)
8.3.1 試驗條件 (198)
8.3.2 注入式仿真試驗系統組成
及功能 (199)
8.3.3 仿真試驗控制 (200)
8.3.4 試驗方法 (200)
第9章 反輻射飛彈建模
(203)
9.1 概述 (203)
9.1.1 數學仿真的概念與內涵 (203)
9.1.2 模型體系結構 (204)
9.2 反輻射武器攻擊模式和戰術
使用模型 (205)
9.2.1 反輻射武器攻擊模式 (205)
9.2.2 典型反輻射武器戰術
使用模式 (206)
9.3 被動導引頭天線和差波束方向
圖模型 (208)
9.3.1 單波束方向圖 (208)
9.3.2 和差波束方向圖 (208)
9.4 被動導引頭波束指向與角度
波門模型 (210)
9.4.1 搜尋狀態下的波束指向 (210)
9.4.2 跟蹤狀態下的波束指向 (211)
9.4.3 角度波門模型 (211)
9.5 被動導引頭三通道信號生成
模型 (212)
9.5.1 輻射源信號功率計算
模型 (212)
9.5.2 都卜勒調製模型 (213)
9.5.3 導引頭和差通道信號
生成模型 (213)
9.6 被動導引頭信號檢測模型 (215)
9.6.1 接收機靈敏度的通用
表達式 (215)
9.6.2 引頭接收機的檢測
靈敏度 (216)
9.7 被動導引頭比幅-和差單脈衝
測角模型 (218)
9.8 被動導引頭信號分選與目標
選擇模型 (218)
9.8.1 信號幅度分選模型 (219)
9.8.2 信號頻率分選模型 (220)
9.8.3 信號脈衝重複周期
分選模型 (221)
9.8.4 信號脈衝前沿分選模型 (222)
9.8.5 綜合分選模型 (224)
9.8.6 目標選擇模型 (225)
9.9 被動導引頭數據處理模型 (225)
9.9.1 最小二乘遞推估計 (225)
9.9.2 卡爾曼濾波 (227)
9.10 導引頭功能管理模型 (228)
9.11 反輻射武器抗雷達關機模型 (229)
9.11.1 捷聯慣導工作原理 (229)
9.11.2 瞄準點的仿真模型 (229)
9.12 導引規律和模型 (230)
9.12.1 反輻射飛彈飛行彈道
階段劃分 (231)
9.12.2 反輻射武器導引規律 (231)
9.13 反輻射飛彈運動模型 (234)
9.14 運動模型的簡化遞推算法 (237)
9.14.1 位置遞推算法 (237)
9.14.2 速度計算為中心的
算法 (239)
9.14.3 仿真驗證 (241)
第10章 有源誘偏系統建模
(242)
10.1 有源誘偏系統布站模型 (242)
10.1.1 單誘餌 (243)
10.1.2 雙誘餌 (243)
10.1.3 三誘餌 (244)
10.1.4 誘餌間距配置模型 (245)
10.2 有源誘餌建模 (247)
10.2.1 輻射源信號模型 (247)
10.2.2 誘偏系統時序控制
模型 (247)
10.2.3 誘餌天線方向圖模型 (249)
10.2.4 波束指向控制模型 (250)
10.2.5 空域覆蓋模型 (251)
10.3 常規雷達發射系統建模 (252)
10.3.1 雷達發射波形模型 (252)
10.3.2 普通雷達天線方向圖
模型 (253)
10.3.3 普通雷達天線掃描
模型 (255)
10.4 相控陣雷達發射系統建模 (259)
10.4.1 相控陣雷達天線方向圖
10.4.2 監視空域和波位編排
模型 (264)
10.4.3 相控陣雷達任務調度
模型 (267)
10.4.4 基於遺傳算法的調度
模型 (273)
第11章 仿真模型校驗與數學仿真
系統
(297)
11.1 坐標系及其轉換 (297)
11.1.1 仿真系統中的坐標系
定義 (297)
11.1.2 相關坐標系的轉換 (301)
11.2 仿真系統模型驗證方法 (305)
11.2.1 模型校驗有關概念 (305)
11.1.2 模型校核與驗證的技術
與方法 (305)
11.3 典型數學仿真試驗系統 (308)
第12章 反輻射飛彈攻防對抗作戰
能力評估 (314)
12.1 概述 (314)
12.2 效果及效能評估問題的一般
性思考 (315)
12.2.1 評估研究的一般性特點 (315)
12.2.2 效能評估整體思路 (317)
12.2.3 評估指標體系及其評
估指標空間 (318)
12.3 基於多級分辨點的作戰
能力評估 (320)
12.3.1 評估指標 (320)
12.3.2 仿真戰情設計 (321)
12.3.3 布站方式和間距的影響
對比 (322)
12.3.4 導引頭分辨角的影響
對比 (326)
12.3.5 誘偏方式的影響對比 (327)
12.4 基於指標非線性聚合的作戰
能力評估 (336)
模型 (260)
12.4.1 非線性評估指標的
聚合方法 (328)
12.4.2 評估指標的評分方法 (330)
12.4.3 對抗環境下反輻射武器
作戰能力試驗評估 (331)
12.5 基於脫靶量和生存機率的作戰
能力評估 (336)
12.5.1 基於脫靶量的作戰
能力評估 (336)
12.5.2 基於生存機率的作戰
能力評估 (338)
附錄A 縮略術語彙總表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