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訓

反訓

反訓,漢語詞語,拼音是fǎn xùn,意思是利用事物的兩面性,以反面去詮釋正面,達到令人接受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訓
  • 解釋訓詁學術語。
  • 注音:fǎn xùn
  • 出處:《爾雅·釋故下》
釋義,記載,

釋義

1.訓詁學術語。用反義詞解釋詞義。有些詞古代含有相反兩義,如"亂"字有擾亂和治理兩義。以"治"解釋"亂",就是反訓。

記載

最早提出“反訓”的是晉代郭璞。他在《爾雅·釋故下》“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條下注云:“肆既為故,又為今,今亦為故,故亦為今,此義相反而兼通者。”又於同篇“徂、在,存也”條下注云:“以徂為存,猶以亂為治,以曩為曩,以故為今。此皆詁訓義有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他在《方言注》中又說:“苦而為快者,猶以臭為香,亂為治,徂為存:此訓義之反覆用之者也。”(《方言》“苦,快也”郭注)
宋人刑昺撰《爾雅疏》云:“美惡不嫌同名者,若此篇往也、死也亦稱徂,是惡也;存也亦稱徂,是美也:各有其義,故稱美惡不嫌同名。”刑昺的說法是對郭璞的繼承,並無多大新意,但可以說明當時以刑昺為代表的學者注意並且承認了這種語言現象。
清代是訓詁學的黃金時代,成就之大,遠勝前朝。王念孫《廣雅疏證》云:“斂為欲,而又為與;乞、丐為求,而又為與;貸為借,而又為與;稟為受,而又為與:義有相反而實相因者,皆此類也。”又云:“凡一字兩訓而反覆旁通者,若亂之為治,故之為今,擾為為安,臭之為香,可不悉數。”(《爾雅疏證》卷三下)他明確提出反訓是“一字兩訓,反覆旁痛”,“義相反而實相因”;他肯定反訓在古代漢語中是普遍存在,“不可悉數”。
至於“反訓”這個名稱的確定,恐怕要算清代另一位學者劉淇之功了。他在所著《助字辯略》中,把“反訓”作為一種主要的訓詁手段加以肯定和運用。其文曰:“其訓釋之立反六:曰正訓,曰反訓,曰通訓,曰借訓,曰互訓,曰轉訓。正訓如‘仁者人也’是也;反訓如‘故’訓‘今’是也……”(助字辯略?自序)劉淇所說的“正訓”,及以同義詞訓釋,是義訓之常法,故列為第一,次列反訓,可見反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