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裘負芻(拼音:fǎn qiú fù ch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晏子春秋·雜上》。
反裘負芻(反裘:反穿著皮衣,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為正,反穿則毛在里,是怕損壞了皮衣上的毛。芻:柴草。)指反穿著皮衣背著柴。形容貧困勞苦,也形容不知事理,本末倒置。偏正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裘負芻
- 拼音:fǎn qiú fù chú
- 近義詞:本末倒置
- 出處:《晏子春秋·雜上》
- 注音字母:ㄈㄢˇ ㄑㄧㄡˊ ㄈㄨˋ ㄔㄨˊ
- 語法結構:偏正式
- 語法屬性:作謂語、定
成語出處,成語典故,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先秦《晏子春秋·雜上》:“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以為君子也。”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反裘負芻”。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有一年,魏文侯出外巡遊,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樵夫反穿著皮衣,扛著一擔柴草,正在趕路。
魏文侯覺得很奇怪,走上前去,問樵夫說:“別人穿皮衣都是毛朝外,皮在裡面,而你為什麼反穿著皮衣扛柴草呢?”
樵夫聽了魏文侯的話,得意洋洋地說:“別人那穿法太不愛惜皮毛,而我很愛惜這件羊皮衣,害怕在幹活的時候把羊毛磨掉了,所以把皮穿在外面保護毛呀!”
魏文侯聽了,連連搖頭說:“可是,難道您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壞了,羊毛沒有了依存的地方,就會掉的。”
樵夫聽了,愣了下神,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時羞愧難當,說不出話來。於是他看了魏文侯一眼,頭也不回地匆匆走了。
第二年,東陽一帶交納的田賦比往年多了十倍,大臣們聽說後,高興得不得了,紛紛前來向魏文侯祝賀。然而,魏文侯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他並不把這件事當做好事。他想,東陽的老百姓和田地又沒有增加,而田賦卻成倍增長,這必定是各級官吏向老百姓們橫徵暴斂的結果。這些貪官只圖自己的政績,卻毫不顧忌老百姓的死活,這樣做,豈不是正像那個因愛羊毛而反穿皮衣的砍柴人嗎?
想到這裡,魏文侯對大臣們說:“田賦增加這么多,老百姓的負擔就會加重,因而就會生出不滿之情,我看這不是什麼好兆頭。”說完魏文侯又給大臣們講了那個砍柴人的故事,並勸勉大臣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曾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那么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國家也就會不復存在。我們不能只圖眼前一時之利,而自毀前程啊!”
成語寓意
《左傳》有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毛是附在皮上的,皮弄壞了,毛就長不住了。農夫只知道愛惜那些長在皮上的毛,而不懂得這樣做的結果是皮毛俱毀了。成語告訴人們,看待問題要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其次“反裘負芻”還形象的比喻了整體與局部,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局部利益總是建立在整體利益上的,如果整體利益不存在了,那么局部利益自然也蕩然無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密切相關的,失去了集體利益的“皮”,個人利益的“毛”也無從依附。
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反裘負芻”指反穿著皮衣背著柴。形容貧困勞苦,也形容不知事理,本末倒置。偏正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 運用示例
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