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彈得好加分,那殺豬殺得好,憑什麼不給加分?美國哈佛等學校的學生彈琴好的多了去,人家都沒什麼加分!”2011年6月8日,北京理工大學一教授發微博稱。今年全國高考正在進行,不少學生、家長以及學界人士紛紛對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質疑。連日來,網上出現了“反對高考加分聯盟”,截至目前已有數萬人加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對高考加分聯盟
- 出現:網路
- 屬性:社會組織
- 相關名詞:高考加分
簡介,意義,相關分析,
簡介
審批不規範加分者鑽空子
2011年高考前後,網上出現了一個“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吸引了大批家長和考生。記者在廣東、浙江、北京等地調查發現,對高考加分不滿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區高考加分政策不一,直接導致部分家長和考生心理失衡。目前,教育部只認定十餘項加分項目,而一些地方的加分項目則有二十多項,且最高加分也高低不同。廣東、浙江等省最多加20分,而內蒙古則最高加30分。
另一方面,部分高考加分項目不規範操作,頻頻爆出違規加分事件,損害了高考公平。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說,近年來高考加分投訴中,大部分針對有關審核部門操作過程中的不規範,導致加分者有漏洞可鑽。其中,高考體育特長生加分問題更突出:一是運動員等級證書造假或水分大;二是比賽或測試組織不規範,替賽、替考現象嚴重;三是個別與體能、運動技能關係不大、更多靠運用器材的賽事組織管理及評獎問題多。記者還了解到,一些考生家長與基層派出所串通造假,通過修改個人資料,認定“少數民族考生”或“三僑”子女以獲加分。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建華說,每逢高考,一些公眾都會“習慣性質疑”高考加分的公正性。這種心理的背後,主要是部分公眾痛感教育公平缺失,對高考加分政策走樣表示不滿,應當引起重視。
從“裸分錄取”到取消加分
針對高考加分亂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高校實行了“加分提檔、裸分錄取”的做法。該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古麗娜說,在錄取分配專業時,學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進行排隊錄取。西安交大招生辦主任鄭慶華也表示,學校在專業錄取時不認加分,是為了更加真實、更公平地選拔優秀學生。
針對這些高校的新舉措,有關專家認為,在現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況下,將是否承認加分的許可權交給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關部門寄附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好的趨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高校錄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虛假加分,保障選拔人才機制的公平性。
意義
高校錄取在即,儘管隨著高考錄取率逐年提高,高考加分原有職能已弱化,但由於高考加分的依然存在,也就依然引發著公眾對教育公平的焦慮,使高考加分之憂再起,以至於在網上出現了一個“反對高考加分聯盟”,吸引了大批家長和考生。
眾所周知,當初高考加分的設計初衷,本為維護教育公平,但在演變中已越來越背離本意。一些高考加分名不正言不順,越來越泛濫化,越來越扭曲化,越來越腐敗化。為謀求加分鋌而走險弄虛作假的大有人在,有些地區的“加分門”事件層出不窮。一些人在利益驅動下,打擦邊球,鑽制度漏洞,生搬硬套,為謀求加分無所不用其極。監管部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沆瀣一氣,媾和一起,為不合理加分大開綠燈。
除少數民族、烈士子女可加分外,搞個“發明”加分,掙個獎牌加分,優秀學生幹部加分,人才引進、招商引資加分,甚至連獨生子女也加分,那真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有的最高能加到30分。內地每年都有幾百萬考生參與高考競爭,一分之差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加一分就可能提升幾千上萬的排名,豈不嚴重損害教育公平?!
是什麼原因導致高考加分亂象橫生?又為何發生了變異呢?原因雖然林林總總,但無論是加分標準過寬還是審核缺乏足夠嚴格等,其背後都舞動著的權力腐敗魅影。其中,部門利益的博弈,成為高考加分改革的核心難題。如吉林省2011年高考照顧加分涉及審核許可權最多的是省民政部門,共掌握3類考生的審批權,第二位是吉林省教育部門,此外還有僑務、台聯、體育等部門。同時,我們還悲哀地發現,除了正常該加分之外,但凡那些能夠成功加分人,往往非富即貴。
部分高考加分項目變成有關部門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設計和監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權的部門人員,通過權力尋租交換個人利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加分產業鏈”。這種暗箱操作,影響了教育公平,也損及政府公信力。因此,欲規範高考加分,歸根結底還是先從規範不安分權力入手。一方面積極清理不合理的加分政策,另一方面在加分的全過程中盡最大程度公開透明,便於公眾監督。
作為第一步,應該先一刀砍掉“教育部加分規定”之外的加分。對見義勇為者加分、退役軍人、烈士子女加分取消後可採取經濟補償方式解決;對體育、藝術類特長加分應限定在報考體育、藝術類高等院校。同時,要特彆強化外部監督公示機制。比如被加分者名單公示,對公示範圍、時間等做出具體規定,當有人提出異議時,應舉行公開聽證,建立問責機制等。
取消照顧性加分除有助於維護高考公平外,還有助於防堵腐敗漏洞,避免因“跑關係”加分帶來的高考不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與其讓變了味的加分政策繼續走偏下去,演變成帶有功利目的的工具,不如乾脆取消加分政策,讓所有的學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相關分析
據了解,全國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及加分項目五花八門。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有關省(區、市)確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顧項目,須經本省級普通高校招生委員會研究確定,並報教育部核准備案後方能向社會公布。於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項目基礎上,地方招生委員會又制訂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反高考加分者”在網上列舉了一系列已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加分醜聞”,其中,加分項目大多集中在體育加分造假、民族成分加分造假等方面。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為保障起點上的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權,是對特殊群體所受原有入學機會實質不公平的一種補償,但它在對一部分人群進行補償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競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讓部分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存在的以上問題,加上在執行過程中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使得加分政策正日漸成為滋生教育腐敗的源頭之一。
只有嚴格規制高考加分政策,才能從源頭上封堵這條“腐敗通道”,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程式正義。我們不應忘了平等競爭是考試制度的靈魂,公平、公開和公正是考試制度的核心理念。如果超越現實的私人利益和複雜關係,貿然將招生中現有的程式和規則肢解,代之以虛假的潛規則來評判,難保不喪失公允。
目前,各類加分規定尚處於缺乏社會公眾統一認可的失范局面,具體表現為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隨意性較大,損害了競爭的公平性。必須指出,高考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目前的競爭稀缺教育資源的各種方法中,考試是一種被多數人認可的相對公平的有效方法,但不合理的加分規定正在侵蝕其中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