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聯邦制

《反對聯邦制》史達林著。原載於1917年3月28日《真理報》第19號。現收入《史達林全集》第3卷。在十月革命的準備時期,未來的國家的結構形式,是各個階級及其政黨共同關注的問題。孟什維克的《人民事業報》刊載一篇短文,主張俄國變成聯邦國家,為此史達林寫了這篇文章進行批駁,堅決“反對聯邦制。”史達林為什麼主張採取單一制、反對聯邦制呢?第一,他以美國和瑞士為例,說明聯邦制不能滿足而且也不會滿足民主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只能是一種過渡形式,而國家的形式最終必然是單一制,這是現代國家的發展趨勢。第二,俄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矛盾由來已久。作者認為,聯邦制在俄國不會解決而且不能解決民族問題。而民族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建立一個單一制的國家。因此得出結論:在俄國,完全沒有必要先建立一個聯邦制,然後再過渡到單一制的國家。1924年,史達林對該文作了重要的補充注釋,意思是在十月革命前夜,布爾什維克黨內關於在國家政體上的一個占統治地位的看法就是認為聯邦制不是新俄國的出路,新俄國只能是單一制的國家。但結果是,新的俄國仍然採用了聯邦制。而從反對聯邦制到最後俄國建成一個聯邦國家的認識過程對於多數黨員乃至於列寧也是同樣經歷了的。闡明在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在對待國家結構形式問題上的認識過程:列寧在1913年以前對聯邦制採取完全否定的態度,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在原則上反對聯邦制,因為它削弱經濟關係,它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種不合適的形式”(《列寧全集》第3卷第28頁);在十月革命前夜(1917年8月),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第一次承認聯邦制可以作為“向集中制共和國”過渡的一種形式,但同時附有許多重要的附帶名件:十月革命以後,列寧在1918年1月起草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第一次肯定地採用聯邦制觀點,宜言中說:“蘇維埃俄羅斯共和國是建立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聯盟基礎上的各蘇維埃民族共和國的聯邦”。這就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從否定聯邦制到承認聯邦的歷史過程。為什麼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從否定聯邦制轉到承認聯邦制呢?史達林說明原因有三:一是到十月革命時,俄國各民族處於完全分離、完全隔離的狀態,因此,採取聯邦制是使這些民族勞動民眾由分散趨於接近、趨向聯合前進一步;第二,實踐證明,建立聯邦制並沒有妨礙各民族的在經濟上的聯繫和接近;第三,民族問題比十月革命前預料的要複雜得多,採取聯邦制有利於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史達林這篇文章,對於全面正確理解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形式的理論和實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