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wall of kindness),是一種起源於伊朗的公益形式,就是在一面牆上掛著人們捐贈的閒置衣物,有需要的無家可歸的人和貧困人士可以將衣服帶走。

起源,特點,運營模式,面臨問題,發展建議,

起源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最早興起於伊朗。2015年伊朗遭受嚴重寒潮,加上制裁和經濟危機,無家可歸者數目急劇上升,且大多為婦女和兒童。不知由誰發起,一位匿名者開始在牆上畫畫,並在牆上安裝好掛鈎,讓人們主動貢獻保暖的衣服。隨後得到大量的捐贈和仿效,最終形成一股風氣。
在這面牆上,所有人都可以隨時掛上自己的衣服,也可以隨意拿走,沒人監督。後來,甚至有人在牆下安裝了冰櫃,提供免費食物。也有人搭起雨棚,防止衣物被淋濕。

特點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
一面牆,幾個掛衣鉤,一些乾淨的舊衣物……熱心人士可以將自己的舊衣物洗淨後掛在這面牆上,而有需要的群體可以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和環境裡免費從牆上取走自己需要的衣物。這面牆被稱為“友善之牆”,這樣的牆最近頻頻在朋友圈刷屏,也不斷在全國各省不同城市出現。例如,番禺的“友善之牆”,五彩的塗鴉和“如有閒置,請留下;如您需要,請帶走”的標語很顯眼,兩個掛鈎上整齊地掛著舊衣物。

運營模式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
源於伊朗的“友善之牆”(WallofKindness)是一種舶來品。國內的友善之牆運營模式主要有兩種,最主要的便是私人發起。他們都是利用自己的經營場所為他人提供便利;另一種模式便是社會組織發起,如番禺“友善之牆”的發起者林義平是番禺明月關助服務中心負責人,他們有社會組織的資源可以依靠。
但是好在此模式非常輕量,一面牆、幾個掛鈎再加上雨棚,成本也不過幾百,建起一面“友善之牆”不難。但是難點在如何運營維護這面牆。
小小的一面牆維護起來並不容易。邱先生每天都會派賣場的清潔阿姨整理衣物,不會出現亂堆亂放的情況,而作為社會組織設定的番禺“友善之牆”,人力則更充分,“每天有專人負責清洗、晾曬捐贈衣物,一切都算有序”。

面臨問題

在全國上下對“友善之牆”公益理念鼓掌點讚之餘,某些城市也傳來了批評和質疑:“友善之牆”沒人管理成了垃圾堆,“友善之牆”的晾衣竿深夜被偷走。
友善之牆
近年來國外不少公益項目在進入國內後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尷尬。“冰桶挑戰”、“愛心超市”等都是案例。之所以“友善之牆”在某些地區遭遇“不適”,根本原因還是發起者沒有對國外的公益項目“本土化”。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如南分析,“水土不服”主要有三個原因:形式、制度和觀念。周如南認為,建立監管制度很有必要,這樣,某些倡導善行的舶來公益項目才能在中國可持續發展。

發展建議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
“友善之牆”作為一個公益性質的活動,越是簡單易行,人人可為,越是需要細心維護、精心管理,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才能發揮出更大作用。這不僅需要發起人的用心投入,也需要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除了公益組織和志願者要給予更多關注和配合外,廣大市民的熱心參與更是最有力的支持。“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更多人把多餘的衣物捐出來,“友善之牆”上才不會留下空白。在捐贈時,要自覺將清潔消毒過的衣物掛到指定位置,有序擺放。另外,可以讓“友善之牆”進社區、進農村,還可以根據季節變化將掛在“友善之牆”上的物品從衣服擴充到書籍、雨傘等生活用品,讓獻愛心者和受助者有更多選擇。
“友善之牆”建起來不易,要不斷完善與維護,讓其更加有序、有效地持續下去,保持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這種“友善之牆”,讓更多愛心人士、社會組織參與活動,使得更多的“友善之牆”不斷湧現,讓“大愛之牆”不斷加厚延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友善之牆”的慈善作用,使其釋放出更多愛的能量,讓更多的“文明之牆”不斷為社會、城市文明增添更多能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