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及達葉鰺
- 拉丁學名:Caranx djeddaba
- 界:動物界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科:鰺科
- 屬:鰺屬
- 命名者:Forskal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簡介
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體被圓鱗頰鰓蓋及胸部亦被鱗。第二背鰭及臀鰭基部有低鱗鞘。側線前部在胸鰭上方有深弧形彎曲,至第二背鰭起點下方起平直向後,全部被發達棱鱗。第一背鰭棘短,前方有一倒棘;第二背鰭基底長,有1根棘,前部鰭條稍長,呈鐮狀。胸鰭前部鰭條延長,呈鐮狀,後端伸達臀鰭前部。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帶淡紅色。鰓蓋後上緣有藍黑色斑。第一背鰭淺黑色,第二背鰭、胸鰭和尾鰭淺草綠色,臀鰭和腹鰭淺灰色及達葉鰺生活於溫熱帶海區,攝食小魚和甲殼類。
形態特徵
背鰭Ⅰ,Ⅷ,I-24;臀鰭Ⅱ,Ⅰ-20;胸鰭22;腹鰭I-5;尾鰭17。側線上有普通鱗33和稜鱗48。
體橢圓形,側扁;體長為體高2.6倍,為頭長3.7倍。頭小,側扁。吻錐形,其長等於眼徑。脂眼瞼發達,前部達眼前緣,後部達瞳孔後緣或稍前。口裂始於眼中部水平線上。前頜骨能伸縮,上頜後端達眼前緣下方。牙細,上下頜各一列,犁骨、齶骨和舌面均有牙。鰓蓋條7。鰓耙14+32。有假鰓。
體橢圓形,側扁;體長為體高2.6倍,為頭長3.7倍。頭小,側扁。吻錐形,其長等於眼徑。脂眼瞼發達,前部達眼前緣,後部達瞳孔後緣或稍前。口裂始於眼中部水平線上。前頜骨能伸縮,上頜後端達眼前緣下方。牙細,上下頜各一列,犁骨、齶骨和舌面均有牙。鰓蓋條7。鰓耙14+32。有假鰓。
頰、鰓蓋上半部,胸部及身體均被圓鱗,第二背鰭與臀鰭有一低的鱗鞘。側線前部彎曲度大,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起點下方。直線部長於彎曲部。側線上有普通鱗33個和稜鱗48個,稜鱗存在於直線部的全部,稜鱗形狀明顯,體高為最高稜鱗6.7倍,眼徑為其1.2倍。
第一背鰭有一埋於皮下的向前平臥棘與8鰭棘,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有l鰭棘,24鰭條,前方數鰭條稍長。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有1鰭棘,20鰭條,前方有2粗棘。胸鰭較尖。尾鰭叉形,上下葉長度略相等。
幽門盲囊長條狀,約80多個。脊椎骨10+14。
背部淺灰藍色,腹部銀色帶淡紅色,鰓蓋後上緣有顯著藍黑色斑,第一背鰭淺黑色。背鰭、尾鰭、胸鰭淺草綠色,臀鰭及腹鰭淡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