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扶貧培訓教程》內容簡介:中國的扶貧開發,是以改變貧困地區數以億計貧困民眾命運和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為基本目標的偉大社會實踐。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幫助以及各種外部力量的推動,但更需要貧困地區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最根本的還是民眾自身的發展和努力。貧困民眾是這場偉大社會實踐的主體。忽略和脫離這個主體,必定一事無成。這不是新道理,而是老傳統,是歷經數代、百試不爽的真理。當年毛主席“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振奮人心的號召,就是對這個偉大真理最精闢的概括。如果說,我們的扶貧開發有成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了這個傳統和真理。
基本介紹
- 書名:參與式扶貧培訓教程
-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頁數:262頁
- 開本:16
- 定價:25.30
- 作者:王國良 李小雲
-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0567073, 9787500567073
- 品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總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參與式扶貧培訓教程》是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參與式發展概論
第一節 關於發展思想
1.1.1 發展思想的演變
1.1.2 發展的內涵
1.1.3 發展的關鍵點——賦權
1.1.4 發展的外延
第二節 “參與”及參與式發展的基本概念
1.2.1 “參與”的定義
1.2.2 參與式發展
1.2.3 參與式發展理論的內容
閱讀材料:什麼是發展
What is development?By Joe Remenyi
第二章 認識貧困
2.Understanding Poverty
第一節 貧困的概念
2.1 The concept of poverty
2.1.1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
2.1.2 對貧困的理解
The understanding of poverty
第二節 貧困的測量
2.2 Measuring poverty
2.2.1 貧困線的計算方法
Th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poverty line
2.2.2 貧困程度的測量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poverty
2.2.3 參與式貧困指數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PPI
2.2.4 從多方面測量貧困
Measuring poverty from other aspects
第三節 貧困的原因
2.3 The Causes of poverty
2.3.1 從經濟角度來尋找原因
The economic cause 0{poverty
2.3.2 從社會角度來看貧困
The social cause of poverty
2.3.3 貧困與環境互為因果關係
The environmental cause of poverty
第四節 貧困的類型
2.4 The types of poverty
2.4.1 區域性貧困
The regional poverty
2.4.2 群體性貧困
The group poverty
閱讀材料:對貧困的理解和測定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Poverty By Joe Remenyi
第三章 參與式扶貧的政策制度問題
3.The Policy and Systemic Issues Concerning Participatory Poverty Aileviation
第一節 新時期我國的貧困狀況和對反貧困的認識
3.1 The poverty status in China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nti— poverty
3.1.1 我國的貧困狀況
The situ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
3.1.2 對反貧困的認識
Understanding anti poverty
第二節 反貧困戰略的政策手段
3.2 The policy means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3.2.1 與反貧困戰略相匹配的政策
Policies suited for anti poverty strategy
3.2.2 不同的反貧困戰略衍生了不同的政策框架
Different policy framework deprived from different anti poverty strategies
3.2.3 找準反貧困對策的切入點
The cut——in point in anti——poverty policy
第三節 參與式反貧困的制度安排
3.3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of participatory anti poverty
3.3.1 按市場經濟原理制定反貧困規則
Designing anti—poverty rul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economy
3.3.2 注重解決發展權利不足問題
Focusing on the solution to development rights insufficiency
3.3.3 參與式扶貧能力建設制度安排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of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
第四節 反貧困策略的創新和構建反貧困治理結構
3.4 The innovation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poverty governance structure
3.4.1 反貧困策略的創新
The innovation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3.4.2 政府在農村貧困地區反貧困中的作用轉變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function in anti— poverty in poor rural areas
第四章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管理
4.The methods and tolls of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ction planning
第一節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目的、基本原則及框架
4.1 The goal.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1.1 目的
The goal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1.2 原理
The theory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 1.3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制定的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4.1.4 扶貧開發規劃的總體框架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第二節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
4.2 The principles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2.1 扶貧開發目標群體的識別與確定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ing group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4.2.2 村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
……
第五章 參與式監測與評估
第六章 參與式扶貧中的資金管理
第七章 性別發展與扶貧
第八章 非政府組織在扶貧中的角色
第九章 參與扶貧能力建設培訓
第一節 關於發展思想
1.1.1 發展思想的演變
1.1.2 發展的內涵
1.1.3 發展的關鍵點——賦權
1.1.4 發展的外延
第二節 “參與”及參與式發展的基本概念
1.2.1 “參與”的定義
1.2.2 參與式發展
1.2.3 參與式發展理論的內容
閱讀材料:什麼是發展
What is development?By Joe Remenyi
第二章 認識貧困
2.Understanding Poverty
第一節 貧困的概念
2.1 The concept of poverty
2.1.1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
2.1.2 對貧困的理解
The understanding of poverty
第二節 貧困的測量
2.2 Measuring poverty
2.2.1 貧困線的計算方法
Th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poverty line
2.2.2 貧困程度的測量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poverty
2.2.3 參與式貧困指數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PPI
2.2.4 從多方面測量貧困
Measuring poverty from other aspects
第三節 貧困的原因
2.3 The Causes of poverty
2.3.1 從經濟角度來尋找原因
The economic cause 0{poverty
2.3.2 從社會角度來看貧困
The social cause of poverty
2.3.3 貧困與環境互為因果關係
The environmental cause of poverty
第四節 貧困的類型
2.4 The types of poverty
2.4.1 區域性貧困
The regional poverty
2.4.2 群體性貧困
The group poverty
閱讀材料:對貧困的理解和測定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Poverty By Joe Remenyi
第三章 參與式扶貧的政策制度問題
3.The Policy and Systemic Issues Concerning Participatory Poverty Aileviation
第一節 新時期我國的貧困狀況和對反貧困的認識
3.1 The poverty status in China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nti— poverty
3.1.1 我國的貧困狀況
The situ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
3.1.2 對反貧困的認識
Understanding anti poverty
第二節 反貧困戰略的政策手段
3.2 The policy means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3.2.1 與反貧困戰略相匹配的政策
Policies suited for anti poverty strategy
3.2.2 不同的反貧困戰略衍生了不同的政策框架
Different policy framework deprived from different anti poverty strategies
3.2.3 找準反貧困對策的切入點
The cut——in point in anti——poverty policy
第三節 參與式反貧困的制度安排
3.3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of participatory anti poverty
3.3.1 按市場經濟原理制定反貧困規則
Designing anti—poverty rul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economy
3.3.2 注重解決發展權利不足問題
Focusing on the solution to development rights insufficiency
3.3.3 參與式扶貧能力建設制度安排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of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
第四節 反貧困策略的創新和構建反貧困治理結構
3.4 The innovation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i—poverty governance structure
3.4.1 反貧困策略的創新
The innovation of anti~poverty strategy
3.4.2 政府在農村貧困地區反貧困中的作用轉變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function in anti— poverty in poor rural areas
第四章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管理
4.The methods and tolls of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ction planning
第一節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目的、基本原則及框架
4.1 The goal.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1.1 目的
The goal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1.2 原理
The theory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 1.3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制定的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4.1.4 扶貧開發規劃的總體框架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第二節 參與式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
4.2 The principles of the participatory poverty alleviation
4.2.1 扶貧開發目標群體的識別與確定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ing group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4.2.2 村級扶貧開發規劃的制定
……
第五章 參與式監測與評估
第六章 參與式扶貧中的資金管理
第七章 性別發展與扶貧
第八章 非政府組織在扶貧中的角色
第九章 參與扶貧能力建設培訓
文摘
插圖:
關於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最初是以經濟成長理論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過去都曾經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它們獨立後都面臨鞏固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歷史任務,經濟成長理論正好適應了它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於當開發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借鑑經驗的時候,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學家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他們沒有現成的理論工具來分析那些不具備現代經濟結構,主要是小農組成的農業社會的經濟成長過程。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學家大都把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看作與已開發國家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發展完全相同的問題,因而力圖從現代工業國家歷史進程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理論結論。經濟成長理論就帶有從已開發國家照搬到開發中國家的特點。
經濟成長理論也是這一時期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式、大推進理論、羅賓遜增長模式、貧困惡性循環論、羅斯托五階段增長理論等。
他們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一個社會或國家的貧困或不發達的根源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太低,社會發展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過程。他們認為,開發中國家之所以處於貧困狀態,除了人口增殖過快,生產的增長為人口的增殖所抵消之外,重要原因是資本積累在供求兩方面都受到限制。這就形成了一種“貧窮的惡性循環”:由於居民收入水平低,儲蓄能力就有限,資本積累和投資能力也就低下,生產率因之難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低下。
他們認為,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重要的是要提高儲蓄和投資率,同時採取私人經濟和國家控制經濟相結合的方法,由國家採取措施,吸引私人儲蓄和增加公共儲蓄,併合理使用資金,積極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他們看到,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大多是傳統的農業部門,這成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經濟上的主要差別之一。因此,他們普遍把工業化作為提高商品和勞務生產水平,進而提升生活水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業化也被視為城市化的過程。工業化是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惟一途徑,努力實現工業化成為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目標。
他們提出,開發中國家從二元經濟過渡到現代經濟通常要經過三個相互交替的階段:第一個是初級產品出口鼓勵階段;第二個是進口替代階段;第三個是面向出口階段。與此相適應,開發中國家也應相繼實行三種不同的發展戰略。
關於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最初是以經濟成長理論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過去都曾經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它們獨立後都面臨鞏固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歷史任務,經濟成長理論正好適應了它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於當開發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借鑑經驗的時候,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學家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他們沒有現成的理論工具來分析那些不具備現代經濟結構,主要是小農組成的農業社會的經濟成長過程。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學家大都把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看作與已開發國家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發展完全相同的問題,因而力圖從現代工業國家歷史進程中推演出“一般性”的理論結論。經濟成長理論就帶有從已開發國家照搬到開發中國家的特點。
經濟成長理論也是這一時期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式、大推進理論、羅賓遜增長模式、貧困惡性循環論、羅斯托五階段增長理論等。
他們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一個社會或國家的貧困或不發達的根源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太低,社會發展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過程。他們認為,開發中國家之所以處於貧困狀態,除了人口增殖過快,生產的增長為人口的增殖所抵消之外,重要原因是資本積累在供求兩方面都受到限制。這就形成了一種“貧窮的惡性循環”:由於居民收入水平低,儲蓄能力就有限,資本積累和投資能力也就低下,生產率因之難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低下。
他們認為,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重要的是要提高儲蓄和投資率,同時採取私人經濟和國家控制經濟相結合的方法,由國家採取措施,吸引私人儲蓄和增加公共儲蓄,併合理使用資金,積極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他們看到,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大多是傳統的農業部門,這成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經濟上的主要差別之一。因此,他們普遍把工業化作為提高商品和勞務生產水平,進而提升生活水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業化也被視為城市化的過程。工業化是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惟一途徑,努力實現工業化成為開發中國家的主要目標。
他們提出,開發中國家從二元經濟過渡到現代經濟通常要經過三個相互交替的階段:第一個是初級產品出口鼓勵階段;第二個是進口替代階段;第三個是面向出口階段。與此相適應,開發中國家也應相繼實行三種不同的發展戰略。
序言
這本教材是國務院扶貧辦與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合作研究的結果,主要內容是回答在眾多開發中國家廣泛套用的“參與式”扶貧對中國有沒有、有什麼借鑑意義。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不斷有國際組織的專家和官員向中國推介“參與式”扶貧的理念和方法。他們認為這是扶貧項目取得預期效果的根本措施和重要條件,且為大量項目的實踐反覆證明。言之鑿鑿,應者寥寥。國內同仁很少有人認真研究,但無論解與不解,大多對此不以為然。大致原因有二:其一,中國幾近20年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歷史性成就,被一些國際組織稱之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典範還有必要向別人學習嗎?其二,“參與式”扶貧的基本內涵不外乎是我們熟知的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這是我們經世治國的傳統經驗,早已爐火純青,哪裡需要借鑑他人。我認為,這種態度和看法,既缺乏對“參與式”扶貧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對中國扶貧的客觀評價。實際上,如果我們潛心體察,仔細比較,他山之石必定有益於中國扶貧開發的發展、提高與完善。
中國的扶貧開發,是以改變貧困地區數以億計貧困民眾命運和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為基本目標的偉大社會實踐。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幫助以及各種外部力量的推動,但更需要貧困地區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最根本的還是民眾自身的發展和努力。貧困民眾是這場偉大社會實踐的主體。忽略和脫離這個主體,必定一事無成。這不是新道理,而是老傳統,是歷經數代、百試不爽的真理。當年毛主席“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振奮人心的號召,就是對這個偉大真理最精闢的概括。如果說,我們的扶貧開發有成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了這個傳統和真理。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不斷有國際組織的專家和官員向中國推介“參與式”扶貧的理念和方法。他們認為這是扶貧項目取得預期效果的根本措施和重要條件,且為大量項目的實踐反覆證明。言之鑿鑿,應者寥寥。國內同仁很少有人認真研究,但無論解與不解,大多對此不以為然。大致原因有二:其一,中國幾近20年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歷史性成就,被一些國際組織稱之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典範還有必要向別人學習嗎?其二,“參與式”扶貧的基本內涵不外乎是我們熟知的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這是我們經世治國的傳統經驗,早已爐火純青,哪裡需要借鑑他人。我認為,這種態度和看法,既缺乏對“參與式”扶貧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對中國扶貧的客觀評價。實際上,如果我們潛心體察,仔細比較,他山之石必定有益於中國扶貧開發的發展、提高與完善。
中國的扶貧開發,是以改變貧困地區數以億計貧困民眾命運和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為基本目標的偉大社會實踐。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幫助以及各種外部力量的推動,但更需要貧困地區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最根本的還是民眾自身的發展和努力。貧困民眾是這場偉大社會實踐的主體。忽略和脫離這個主體,必定一事無成。這不是新道理,而是老傳統,是歷經數代、百試不爽的真理。當年毛主席“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振奮人心的號召,就是對這個偉大真理最精闢的概括。如果說,我們的扶貧開發有成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了這個傳統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