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

皮亞傑認為,兒童不會停留在自我中心狀態。在動作協調的基礎上,兒童逐漸學會區分主體與客體,逐漸意識到自我,並儘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因而能夠在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相互聯繫。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實際上這也是意識客觀化的過程。皮亞傑把這個過程叫作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去自我中心
  • 外文名:Decentrism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簡介,發展過程,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青春期),

簡介

對兒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或“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現象的發現“是皮亞傑兒童心理學上的第一個巨大成就。這使他作為一個學者而譽滿全球。”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去自我中心化(decentration)”這一概念。1962年,他更進一步提出: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有4種水平的自我中心化並相應存在著4個階段的去自我中心化進程。從總的趨勢來看,這一心理發展規律的存在還是毋庸置疑的。
貫穿於皮亞傑早期著作的一個關鍵概念是“自我中心主義”。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幼兒不能區別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觀點,還存在著別人的觀點;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以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自我中心化”。皮亞傑在使用這個概念時含義還要廣些,即幼兒對自己的這種主觀性是意識不到的,否則自我中心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與利己主義毫無共同之處。
另一方面,皮亞傑又認為,兒童不會停留在自我中心狀態。在動作協調的基礎上,兒童逐漸學會區分主體與客體,逐漸意識到自我,並儘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因而能夠在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相互聯繫。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實際上這也是意識客觀化的過程。皮亞傑把這個過程叫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通過這個革命,兒童在自己的認識中建構了一個客觀的世界,並且認識到主體的心理活動是與這個客觀世界相對立的。
皮亞傑認為,在兒童與周圍世界發生關係時有著兩種重要的作用:同化作用和順應作用。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正是這兩者的相互作用造成的。當同化作用超過順應作用時,客體被納入主體的原有圖式之中,客體的特徵沒有受到重視。這時,兒童就處於自我中心化。這種情況的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象徵性遊戲。在這種遊戲中,受兒童支配的客體只被用來代表他想像的東西。反之,當順應作用超過同化作用時,就會產生模仿,兒童忠實地再現客體的形式和運動。但模仿還不能使兒童的意識去自我中心化。只有在同化作用與順應作用相互平衡時,才會有同化服從於主體必須順應的情景,而順應又服從於必須被同化情景的現有結構。只有這時,才會產生與遊戲、模仿相對立的認識活動,從而使兒童既意識到主體,又意識到客體。這種狀態才是去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實質就是主體區分並協調自我內部之間、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關係的過程。
然而,像世界上所有的平衡一樣,同化作用與順應作用的這種平衡也是不穩定的、暫時的,隨著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又會出現新的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皮亞傑認為,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自我中心化及去自我中心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覆進行、不斷發展的。於是,個體心理便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螺旋上升、不斷發展。

發展過程

皮亞傑認為,在個體心理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4種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進程。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感知運動階段的發展是一種從極端的自我中心化的最初狀態逐漸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嬰兒出生時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永久性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從4—7個月開始,嬰兒逐步認識自己的行為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開始去自我中心化過程,直到第18—24個月時這一過程才得以完成。它使嬰兒學會把自己看成是由許多永久性客體組成的世界中的一個客體;在情感方面,嬰兒通過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而區分自我與他人,或是通過對事物的各種好奇心的驅使而區分自我與外界事物。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實質就是自我和外在環境的分化和在實物動作水平上的協調。

前運算階段(2~7歲)

在前運算階段,幼兒運用語言形成了表象,並與他人交際,出現了第二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化。雖然也表現為最初的對自己和他人觀點之間的差異,以及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區別相對地缺乏認識,但這種缺乏卻是在表象性上而不是在感知運動方面。在對世界的看法上,幼兒表現出幾種原始思想模式,如泛靈論、人造論、實在論。自我中心言語是學前期幼兒的重要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交往(尤其是同伴間交往)的發展,兒童得以逐漸認清別人觀點或看法的存在,從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動”上區分並協調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完成了第二次去自我中心化。

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現為不能把感知事件和心理建構區分開來。一些與感知相悖的假設性說法(如,假設煤是白的)對他們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這種自我中心化現象一直到形式運算階段初期,兒童能夠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反省”時才得以消失。在這一階段,兒童的去中心化的能力得到發展,兒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能將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調和起來,但並不是都客觀化了。事實上,有些成人的思維方式仍是自我中心化的。

形式運算階段(青春期)

當形式思維的認知結構形成以後,就產生了第4次的自我中心化。青年認為,自己思想具有無窮的力量,他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計畫來改造社會和改造世界,達到理想的境界。
皮亞傑認為,任何一次去自我中心化,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意識到自我是主體,並把主體與客體區別開來;第二,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協調起來,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當作絕對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