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油劑

去油劑全稱油脂清洗劑,具有極強的去油功能。主要用於發動機、輪轂等油污較重部位的清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去油劑
  • 外文名:degreaser
  • 外  觀:無色透明液體
  • 組  成:特殊表面活性劑,有機溶劑等
  • pH  值:6~8
簡介,去油機理,相關研究,新型LJ-1低鹼度常溫快速去油劑,

簡介

去油劑由表面活性劑、有機溶劑和助劑復配製得。無色透明液體。除油污力強。對工件無腐蝕作用,效果優良。用於塑膠機殼外表清潔工序,可去除ABS或改性聚苯乙烯塑膠機殼的油污和脫模劑殘漬。
清洗或者去除油污是一個複雜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包括吸附、滲透、乳化、增溶、分散等作用。由於大部分去油劑都屬於洗滌劑,除油機理和洗滌機理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可通過對洗滌原理的解釋來理解除油原理。
洗滌就是將被洗物體表面上粘附的污物採用物理化學方法去掉而得到清潔的表面。在洗滌介質中,洗滌劑減弱了污垢與固體的粘附力,在機械攪拌力作用下,污垢脫離固體表面,並與洗滌劑相結合,懸浮分散於洗滌介質中,經漂洗除去而得到清潔物體,這是主反應。另一方面,可能發生污垢在物體表面上再沉澱污染的逆過程。一個優良的洗滌劑必須能促進主反應的徹底進行,而抑制再沉澱逆反應的發生。

去油機理

對於液體油滴的清洗,目前廣泛接受的清洗機理主要有3個。
油滴的捲縮去除機理是最主要的一個機理。在清洗過程中,表面活性劑分子在織物表面吸附潤濕,使得表面變得更加親水,油滴在織物表面的接觸角逐漸增大,與表面的接觸面積越來越小,最後從表面脫離去除。
第二個是乳化機理,通過機械外力的作用使得油滴以乳化的形式暫時穩定存在於去油劑水溶液中。紡織工業生產中的油污大多是礦物油,不容易被皂化,主要由乳化作用去除油污。乳化作用是兩種不相溶的液體混合形成乳濁液的過程,一種液體分化成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油污的乳化就是將油污小顆粒分散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提高乳液的穩定性。表面活性劑的憎水基團和油污小顆粒發生親和作用,通過吸附、滲透、卷離、分散和增溶把油污除去。
第三個是增溶機理,油分子擴散進入表面活性劑膠束的疏水核中,這個是熱力學穩定的狀態,可以自發進行。增溶機理認為,液體污垢在表面活性劑膠團中增溶是去除油污的最重要機制。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劑可有效地作用於被洗滌體,將污垢解離,同時在被洗滌體上形成一層吸附膜,解離後的疏水性污垢增溶於膠團中,當達到一定限度後,膠團解體,污垢以乳化形態存在於溶液中。液體油污的被增溶程度與表面活性劑的結構、在溶液中的濃度以及溫度有關。當表面活性劑的濃度低於臨界膠束濃度(cmc)時,基本沒有增溶能力;略高於cmc時,只有少量的油污被膠團增溶;當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遠高於cmc時,能形成更多的膠團來增溶。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來說,增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與洗滌液的溫度有關。當溶液溫度接近表面活性劑的濁點時,油污很快被增溶,所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濁點附近去除油污的能力達到最大值。增溶作用具有很強的洗滌力,在整個洗滌過程中較吸附(潤濕、乳化)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關研究

新型LJ-1低鹼度常溫快速去油劑

眾所周知,油脂一般分為皂化性和非皂化性油脂兩大類,前者屬於動植物油脂,能與鹼發生皂化反應而生成可溶於水的肥皂;後者是不能發生皂化反應的礦物油脂,而只發生乳化反應。所以一般去油液都應具有皂化及乳化作用。LJ常溫去油劑同時具有以上二大功能,去油速度快、使用溫度低、除油效率高。去油工藝如下:LJ-1組合去油劑20mL,水980mL,溫度≥ 0℃ ,時間0.5~ 30min。LJ-1組合去油劑選用美國和日本生產的LABS、聚乙烯吡咯酮等多種有機表面活性劑,與無機鹽組合成乳狀半流體,使用方便。
組合有機表面活性劑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表面張力,並具有催化加速乳化及滲透作用,而某些無機鹽和有機鹽則發生皂化和乳化反應。如果將這些鹽類與活性劑有機組合,效果更佳,使用溫度低,槽液壽命長,成本低。
實驗表明:提高組合表面活性劑濃度能加快去油速度,但並非線性關係。當組合活性劑的濃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後,再增加濃度,對提高去油速度影響不大,不經濟。在一般情況下LJ-1組合去油劑濃度與去油效果,與上述類同。增加其含量能加快去油速度,但應視所處理的油類進行濃度調整才最經濟。
試驗中發現某些鹽類直接影響去油速度及效果,但其含量的多少並非十分重要,而鹼類含量過高會使表面活性劑凝聚析出,降低去油效果。因此,鹽類濃度在5~15g/L時也許是最佳的濃度選擇。由於LJ-1去油劑使用量低,即使在0℃左右也不會凝固或析出,均有去油效果。從試驗中可知,溶液溫度升高對去油效果是有益的。從去油效果看,溫度在5~ 40℃即可,無需加熱,其去油速度已足夠滿足一般生產要求,而其節能及去油效率遠高於其它中高溫去油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