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體

流行語體的一種,源自2014馬年春晚演唱的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了》,通過去哪的追問,旨在引起人們對於所(痛)失去的人事物的反思,以期找回或不再失去同類的人事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去哪體
  • 類型:流行語體
  • 形成時間:2014年
起源,原文套用,延伸套用,

起源

人“去哪兒了”、鈔票“去哪兒了”、年的味道“去哪兒了”……一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讓“去哪體”在2014年春節一夜走紅。圍繞這些話題,網友們紛紛曬起全家福,晾出春節開銷單,交流被逼問的憤懣和無奈,在或吐槽、或秀幸福中盤點春節體驗。記者採訪發現,儘管團圓仍是春節中最讓人心靈柔軟的所在,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糾結和無奈,也讓不少人對春節“愛恨交加”。春節期間廣為傳唱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觸動不少人的心弦,他們在馬年到來時,為自己開出一串長長的“去哪兒了”清單:家人、愛人、自我、友情、健康、理想……“去哪體”追問的背後,有無奈、焦慮與迷惘,但不乏尋找的力量——人們不希望被時間偷走那些美好的東西,而渴望逃離迷惘,“以夢為馬”,抵達意義的彼岸。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認為,目前經濟仍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好像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青春期,整個社會因為快速增長而帶來整體的情緒波動,這是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遭遇青春期都要經歷的。
“不可否認,由於信仰缺失、傳統斷裂、道德滑坡,再加上利益至上的觀念逐漸抬頭,當代社會出現很多問題。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面對更多元的價值觀,更多元的選擇,出現心理迷茫很正常。這次‘去哪兒了’的大討論,內容很龐雜,原因也各種各樣,但整體來說,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邵曉瑩說:“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追問那些東西‘去哪兒了’,而在於追問的人有沒有想過找回或者不再讓那些東西‘丟掉’。”

原文套用

場景1:某人正跟朋友吐槽,上班忙,下了班還要做家務、照顧孩子,朋友突然柔柔地接了一句:“時間都去哪了?”就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就如同《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的溫柔旋律緩緩流淌進苦悶的心間,不覺心中一暖。“時間都去哪了?”這句話,便成了朋友間一聲溫馨的問候。 場景2:某員工正跟上級領導抱怨,緊趕慢趕,日趕夜趕,還是沒趕上按領導的要求完成任務,實在是忙得透不過氣來,領導突然淡淡地接了一句::“時間都去哪了?”就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卻如同“元芳,你怎么看?”不覺心中一凝,是該好好深思一下了。“時間都去哪了?”這句話,便成了管理者對時間效率的反省契機。

延伸套用

昔日的同窗好友都去哪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的手機流量都去哪了?該死的流量“小偷”! 每個月的收入都去哪了?這賊高的物價。“藍天去哪兒了?綠水去哪兒了?小時候能游泳的小河去哪兒了?”網友“收快遞的驢子”對糟糕的環境很憤怒,2014年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遭遇霧霾天,讓很多人第一次對“向環境還債”這一概念有了最直觀的認知。 “引以為傲的好身材去哪兒了?”35歲的陶石給自己開列的去哪兒了清單中這一項很有意思。曾經在大學時是籃球高手的他,如今腰上已經有了“救生圈”。“太久沒鍛鍊了,想想再不動動,下一步就要問自己健康去哪兒了。” “快樂去哪兒了?”24歲的張濤坦言自己一點都不快樂,“工作穩定,收入也過得去,但就是不開心,可能這個環境不太適合我。” “曾經的夢想去哪兒了?”30歲的陳琛曾經有一個夢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咖啡店,但現在她仍在一家小公司里朝九晚五,“也只有偶爾夜深人靜時,才會想起自己還有這么一個夢想,但不知道還有沒有勇氣去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