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住兩難,讀音qù zhù liǎng nán, 漢語成語,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出自《胡笳十八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去住兩難
- 發音:qù zhù liǎng nán
- 注音:ㄑㄩˋ ㄨㄤˇ ㄌㄧㄤˇ ㄣㄢˊ
- 釋義: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 出處:《胡笳十八拍》
解釋,出處,詞語辨析,用法,典故,
解釋
釋義: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出處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典出《後漢書·列女傳》。
詞語辨析
年代:古代
近義詞:進退兩難
用法
用法:作賓語、狀語、定語;指難以抉擇去留
示例:去住兩難,躊躇不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九回)
典故
蔡琰字文姬,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和音樂家蔡邕的女兒,她受父親的薰陶,從小就愛好音樂。漢獻帝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北方的匈奴軍事力量迅速崛起,靠著騎兵的突出優勢,常常侵犯中原,弄得百姓四散逃難,流離失所,蔡文姬在一次戰亂中與家人走失,在奔逃途中被匈奴擄走。
匈奴的左賢王很愛戀蔡文姬,對她既尊重又溫存,於是蔡文姬便同左賢王結了婚,並先後生了兩個孩子。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蔡文姬在匈奴一住就是二十年,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她同左賢王非常恩愛、相敬如賓,王宮的生活十分幸福而甜蜜。但是每當靜夜獨思,蔡文姬總不免思念故土和家園。
蔡邕生前是漢朝丞相曹操的好朋友,由於曹操善於治國平天下,逐鹿中原、蕩平群雄,實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國勢由亂到治,出現了一派太平景象。
國昌興文。此時,曹操想到自好友蔡邕死後,他的事業無人繼承,他的著作《漢書》尚未完成,也無人蒐集整理,曹操思慮來思慮去要想完成蔡邕未竟的事業,非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才行。
於是曹丞相派出特使,持曹操給左賢王的親筆信,闡明蔡文姬歸漢是興國重文的大事,非兒女親朋友好親情之小事,陳明大義。並以價值連城的金璧作為贖金。左賢王是位深明事理的人,現在曹丞相擁兵百萬,戰將千員,匈奴在軍事上並非對手,即使曹丞相以大軍示武的方法,要蔡文姬歸漢,左賢王也非割愛不可。何況曹丞相此舉確是為國事所需,而且以重金相贖,仁至義盡,為了兩國永遠侯好,左賢王便同意了曹丞相要蔡文姬歸漢的要求。
當蔡文姬將要離開在這裡生活了十二年的匈奴,隨漢使南歸漢朝的時候,心情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一方面,能夠回到闊別十二年的家鄉去是她魂牽夢繞、日夜盼望的事;一方面,她又捨不得對她恩愛有加的丈夫左賢王,更捨不得兩個天真活潑而又可愛的孩子,真是“去住兩難”啊!離去難!繼續住下去也難!
蔡文姬回漢以後,為曹丞相思慕賢才所感動,捐棄個人悲歡,續繼了父親蔡邕的事業,完成了《續漢書》的繁重工作。蔡文姬所作五言《悲憤詩》,是寫她半生坎坷遭遇,具有強烈抒情氣氛的敘事長詩。她在另一名作騷體《胡笳十八拍》中,著重抒寫她在匈奴的生活經歷。其中第十二曲描寫她離開匈奴回來時的心情,歌詞道:“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難兮難俱陳。”揭示了她“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以國事為重的高尚情懷。
這便是成語“去住兩難”產生的故事,它給人的第一感情便是無奈,十分淒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