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會族”是指每天被大會、小會包圍從而產生厭煩情緒的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討厭開會者
- 外文名:Hate the people at the meeting
- 群體:公司上班族
產生背景,觀點,群體特徵,專家意見,
產生背景
2、開會時間太長,甚至長過平時上班時間很多,身心疲憊。
3、工作了一周,總算到了周末,巴望著放鬆,還總是留住大家不放,所以大家心煩氣躁。
觀點
有人辨證地認為,,“若不找人替會,可能會在奔會中累死”。這很大程度是對無聊的“文山會海”的一種無奈的抵抗。因此,有許多領導因找“替身”開會而受到相應處理。
另外,也有網友建議,“厭會族”們不妨把開會之機留給農民——對於好政策、新政策,不能只依賴於大眾媒體的傳播宣傳,還需要一些基層幹部組織農民開開會、宣傳宣傳。組織農民開會,這不僅僅是工作作風、工作方法的問題,更是責任心和使命感的問題。
群體特徵
一是“長氣”(時間長),一開起碼得2—3小時,耗費耐心和精力。
二是無效,有的時候開會開了很長時間,結果竟然是回到原點,或者根本討論不出什麼結果來。
三是會議太多,不管跟你有關無關,大會要報到,小會要討論,然後還要寫總結報告,日常的工作還是要做。會議無疑會占用不少時間,但如果和自己其他工作計畫有所衝突時,大部分職場人士還是會把開會優先。最後只能啞巴吃黃連,自己加班加點。
四是在接近下班的時間開會,開會沒個時間底線,變相成了集體加班。如果下班時間突然被通知開會,90%的職場人士都表示不情願參加,不過其中也有少部分人士無奈地表示,意願歸意願,還是不得不參加。這種“下班會議”很可能是臨時加班的先兆,大家自然是避之則吉。
專家意見
開會,適可而止
據調查,現在六成的職場人士都被大小會議重重包圍,其中利弊也就眾說紛紜。調查:可考慮其他方式代替開會。在開會的意義上,40%的人士表示會議主要是“匯集大家的智慧”,27%的人士表示“是與別人溝通的好機會”,其餘選項的選擇者較少,如“工作的調劑”、“形式而已”等選擇只有7%和11%。近八成的人還是支持會議本身對工作促進方面的有效性,分別有18%、30%、24%與20%的職場人士,分別從會議過程中,鍛鍊和提高了自己的“邏輯”、“協調”、“表述”及“判斷”能力。不過27%的人士希望採用電話的方式來代替會議,22%的人士表示“電子郵件”可以代替開會,38%的人士則表示“可以和當事人逐一溝通”。
微軟:“不需要再開一次會”
外國企業又是如何看待開會這事兒?持“時間是金”原則的微軟人認為開會最容易浪費時間,“若非必要,決不開會”。人力資源專家解釋說,這並不表示微軟不重視會議,相反這個現象表明了微軟是最重視會議的,他們重視會議的會前充分準備、質量和關鍵時刻的作用,而且要把會議保持一種輕鬆活潑的氣氛。“不需要再開一次會”是微軟重視會議的高層次反應。“微軟”人是覺得,既然要開會就要好好的利用開會的時間,討論解決有針對性的議題,並產生決策,議而不決的會議在微軟是不受歡迎的。
人力資源專家:
適當對開會說“不”
人力資源專家張廷文表示:企業的“會議管理”首先就要明確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需要開會,並且嚴格控制會議時間,解決“緊要的工作問題”,而不要過多涉及項目中無關的事情,不然很容易出現部分人力資源在會議中被浪費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會議內容枯燥和形式單一導致會議的效果和參與度低,建議會議可以以多種輕鬆的形式,比如茶樓會議、晚餐會等,很多企業的各部門例會,都利用午餐大家在飯桌前的機會,這樣既融洽了氣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時,專家也建議職場人士,對於會議也要有選擇性的說“Sorry”,工作是安排好的,但會議往往會“沒頭沒腦”的“插隊”進來,這時候就要依據自己的工作情況來有所選擇,不要各種會議不落空,這樣反而不利於自己工作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