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鳥形龍

原鳥形龍

原鳥形龍學名Archaeornithoides)是獸腳亞目手盜龍形類恐龍的一屬,化石於蒙古巴彥扎克(Bayn Dzak)的Djadokhta地層中被發現,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原鳥形龍
  • 拉丁學名:Archaeornithoide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傷齒龍科
  • :原鳥形龍屬
  • 分布區域蒙古巴彥扎克(Bayn Dzak)
  • 食性:肉食
  • 發現者:elzanowski & wellnhofer,1992
生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物種分類,

生物學史

化石包含了一個幼龍的頭顱骨碎片、上頜骨齒骨、以及齶骨,由Elzanowski等人於1992年1993年所描述、命名。

形態特徵

小型恐龍,體長1米。

分布範圍

生活於距今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蒙古國,亞洲。

生活習性

原鳥形龍的腦殼有個明顯的咬痕,Elzanowski等人提出這咬痕由哺乳類的三角齒獸(Deltatheridium)所留下,三角齒獸是當地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在2002年,另有科學家認為這標本曾被消化過,然後才經歷化石化過程。如果屬實,這將是哺乳類以恐龍為食的第一個證據。

物種分類

原鳥形龍的屬名是指它“與古代鳥類相似”的意思,但亦暗示了它是一種體型小型的恐龍。這個屬名亦與一屬生活於侏羅紀北美洲蜥鳥龍相似。
在1993年,Elzanowski等人提出原鳥形龍是最接近近鳥類的恐龍,主要依據一些類似鳥類的特徵,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之間有著交錯的縫合處、齶骨的凸起寬廣、具有氣竇、缺少齒間板、以及牙齒缺乏鋸齒邊緣。根據近年來的新化石,上述特徵常見於傷齒龍科馳龍科的成年與幼年個體。
某些科學家認為,原鳥形龍的幼年標本可能屬於其他的蒙古傷齒龍科恐龍,例如蜥鳥龍拜倫龍。在2009年,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研究一個拜倫龍的幼年顱骨,發現幼年、胚胎時期的獸腳類恐龍就具有許多成年個體的特徵,並發現原鳥形龍與拜倫龍的標本沒有關聯,兩者是獨立的屬。諾瑞爾等人也發現,原鳥形龍不是近鳥類的最近親,而確實屬於傷齒龍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