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原起寺,簡介,歷史沿革,景觀特色,相關傳說,一:潞州志,二:青龍塔,
原起寺
簡介
原起寺是一座古寺,位於山西省潞城、平順交界處。因此山孤峰突起,兩側平緩下落,形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主峰東臨濁漳河,南跨晉豫公路,西接辛安村。原起寺始建於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建青龍寶塔。寺內石刻楹聯曰:“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 該寺由大雄寶殿、三佛殿、青龍寶塔、香亭、經幢五部分組成,面積1200平方米,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座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呈方形,柱有側腳,升起明顯,梁架為三椽栿對後 牽,四鋪作華栱出一跳,耍頭砍成昂形。梁枋用材規整,屋坡舉折平緩,出檐深遠。雖經歷代修葺,仍不失唐宋風格。
寺院周圍有磚砌花欄圍牆,院內佛殿三間琉璃脊屋九蓋,飛檐斗拱,雅致古樸,十分壯觀。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亭下有八角青石經幢一座,前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幢座八面雕刻的使女樂人個個風姿動人。
殿西矗立著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建造的大聖寶塔(俗稱青龍寶塔) 巍峨凌雲。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飛檐斗拱,節節精雕細刻,形狀各異。塔頂八角安裝8個鐵人,個個威風凜凜,閃閃發光。每個塔角各掛一個鐵鈴,風映鈴響,叮鈴不止。
歷史沿革
原起寺於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起寺始建於唐天寶六年(747),後經歷代維修擴建,成為唐宋混合結構,原起寺占地僅有1200平方米,規模雖小,但安排得參差有致,主次分明,既有古代建築的雄偉氣魄,又有天下名寺的幽雅意境。立於橫跨漳河的辛安雙孔石橋,仰觀寺院,只見青石黃土起崖,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內舉塔,塔高參天,松柏隱掩,塔寺沉迷於煙靄之中。
景觀特色
原起寺位於潞城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的鳳凰山頂。始建於唐天寶六年( 767),比較完好。四周磚砌花欄圍牆,院中佛殿三間,規模不大,琉璃九脊屋頂,飛檐斗拱,古樸雅致,具唐宋風貌。殿西是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建造的大聖寶塔,俗稱青龍寶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七級,高約17米,挺拔俊秀。塔頂置四對鐵人。寺院豎有八角青石經幢,鐫刻陀羅尼經和建寺銘記。殿前一座方形香亭,小巧玲戲,由四根石柱支撐,結構簡練,古色古香。登寺遠眺,群山環繞,鬱鬱蔥蔥,俯視漳河,塔寺倒影依稀可辨,西望村舍,炊煙縷縷,別有情趣。
相關傳說
一:潞州志
提起原起寺的來歷,前人留下了美麗動人又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傳說故事。
凰山。並說此山水、風脈主貴,日後必出皇后、皇妃。星移斗轉,幾經改朝換代,歷至大唐。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西之前,收了一個妃子武媚,寵愛有加。太宗殿前有兩個大臣,一個叫袁天罡,一個叫李淳風。兩人學識淵博,通古達今。一日,太宗上朝無事,便問袁、李二位愛卿,你們通曉天文地理,測測大唐江山日後會歸何人之手?二人沉思良久說,我主聖駕,將來大唐李氏江山,必失武姓之手。唐王太宗一聽急了,說要把天下姓武的一併殺盡。二人忙說,我主萬歲,不是的,你的江山實際要失於宮中武媚之手。唐王疑惑,難作主意,後出於萬般無奈,勉強把武媚逐出宮去,入庵為尼。而太子李治早於武媚亂了宮。太宗駕崩後,李治登基不久就把武媚接入宮中,由妃轉後,李歿後,傳太子李顯,因武后干擾朝政,李顯執政不到一年,又傳李旦,李旦被武后篡權。到載初元年(公元690)武后正式篡權登基,改國號周。歷二十餘載,武歿後,李顯又復唐國號。到李治曾孫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日夜思慮,生怕再把大唐江山陷入類似武姓之人手裡,便將精通天文、地理的文人隱士召集起來,分赴各地查訪名山貴地,修寺鎮脈,以防後患。查到武氏生地山西,李隆基委任別駕到潞州府潞城縣地界,發現了漳河畔的這座鳳凰山,認為此山不僅山勢奇特如鳳凰展翅,地脈主貴,確認日後必出貴人,不是皇后,便是皇妃。查訪者回奏皇上,李隆基毫不猶豫,傳旨修寺,並於天寶六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