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膽酸是膽汁在細菌的作用下代謝形成的酸性代謝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膽酸
- 代指:酸性代謝物
- 過程:膽汁在細菌的作用下代謝形成
- 疾病分類:普通外科
疾病概述,疾病分類,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
疾病概述
小腸腫瘤是指從十二指腸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腸腸管所發生的腫瘤。小腸占胃腸道全長的75%,其黏膜表面積約占胃腸道表面積的90%以上,但是小腸腫瘤的發生率僅占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小腸惡性腫瘤則更為少見,約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小腸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小腸腫瘤的臨床表現很不典型,一般與腫瘤的類型、部位、大小、性質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轉移有關。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腫瘤科
症狀體徵
臨床表現很不典型,常表現下列一種或幾種症狀。
1.腹痛 是最常見的症狀,多因腫瘤的牽伸。腸管蠕動功能紊亂等所引起,可為隱痛、脹痛乃至劇烈絞痛,當並發腸梗阻時,疼痛尤為劇烈。並可伴有腹瀉、食欲不振等。
2.腸道出血 常為間斷髮生的柏油樣便或血便,甚至大量出血。有的因長期反覆小量出血未被察覺,而表現為慢性貧血。
3.腸梗阻 引起急性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是腸套疊,但極大多數為慢性復發性。腫瘤引起的腸腔狹窄和壓迫鄰近腸管也是發生腸梗阻的原因,亦可誘發腸扭轉。
4.腹內腫塊 一般腫塊活動度較大,位置多不固定。
5.腸穿孔 多見於小腸惡性腫瘤,急性穿孔導致腹膜炎,慢性穿孔則形成腸瘺。
6.類癌綜合徵 由於類癌細胞產生的5-羥色胺和血管舒緩素的激活物質緩激肽所引起,主要表現為陣發性面、頸部和上軀體皮膚潮紅(毛細血管擴張),腹瀉,哮喘和因纖維組織增生而發生心瓣膜病。常因進食、飲酒、情緒激動、按壓腫瘤而激發。大多見於類癌而有肝轉移的病人。
疾病病因
小腸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些學者認為小腸腫瘤與上述某些致癌物質的影響以及機體免疫功能的減退有關;還認為與遺傳因素及某些後天性疾患有一定關係。如消化器官的癌,由遺傳而發生的癌與非遺傳的相比,常常在多臟器內發生;小腸惡性腫瘤常常有第二個原發病灶發生。這說明部分小腸惡性腫瘤的多發病灶或同時伴有胃腸道其他惡性腫瘤與多基因可能有關。還有學者認為小腸癌的發病因素是,某些膽酸如去氧膽酸、原膽酸等及其在細菌作用下的一些降解產物有致癌作用,故在十二指腸慢性炎症的基礎上,經過膽汁中某些致癌物質的作用,可導致癌的發生。
病理生理
小腸腫瘤有良性及惡性兩類。良性腫瘤較常見的有腺瘤、平滑肌瘤,其他如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等。惡性腫瘤以惡性淋巴瘤、腺癌、平滑肌肉瘤、類癌等比較多見。腺癌可突向腸腔內生長,呈息肉樣,也可沿腸壁浸潤生長,引起腸腔狹窄,一般腺瘤和癌常見於十二指腸。其他則多見於迴腸和空腸。此外,小腸還有轉移性腫瘤,可由胰、結腸和胃癌直接蔓延,也可從遠處經淋巴管或血行播散而來,如卵巢癌、黑色素瘤等。
診斷檢查
小腸腫瘤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x線鋇餐檢查,由於小腸腫瘤的臨床症狀不典型,並又缺少早期體徵和有效的診斷方法,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對具有上述一種或數種表現者.應考慮小腸腫瘤的可能,需作進一步的檢查。
1.X線鋇餐檢查,對疑有十二指腸的腫瘤.採用弛張性十二指腸鋇劑造影。
2.纖維十二指腸鏡、纖維小腸鏡檢查及選擇性動脈造影術.可提高小腸腫瘤的診斷率。
3.由於類癌病人血中5-羥色胺升高.故對懷疑類癌的病例,測定病人尿中的5-羥色胺的降解物5—羥吲哚乙酸(5-HIAA),有助於確定腫瘤的性質。
4.必要時可行剖腹探查。
治療方案
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癌腫為首選,輔之以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最近不少學者對早期大腸癌採用經內鏡下切除治療,也取得較好療效。至於如何選擇最佳方案,須依據不同的臨床病理分期。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為:Dukes′A期者,可予手術,並予中藥,不需化療;Dukes′B期者,可予手術,術後予化療並中藥,直腸癌尚可予放射治療;Dukes′C期,結腸癌治療可予手術,術後予化療並中藥,直腸癌則可手術前或術後放射治療,並予化療及中藥;Dukes′D期,以放療、化療、中藥、免疫治療為主,手術僅為姑息切除或對症處理。中西醫在治療腫瘤上各有所長,故治療大腸癌必須做到發揮中醫藥各自優勢,堅持長期治療,寬舒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治療,增加飲食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小的或帶蒂的良性腫瘤可連同周圍腸壁組織一起作局部切除。較大的或局部多發的腫瘤作部分腸切除吻合術。惡性腫瘤則需連同腸系膜及區域淋巴結作根治性切除術。術後根據情況,選用化療或放療。如腫瘤已與周圍組織浸潤固定,無法切除,並有梗阻者,則可作短路手術,以緩解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