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溶酶體(原溶酶體)

初級溶酶體

原溶酶體一般指本詞條

初級溶酶體是剛剛從反面高爾基體形成的小囊泡,僅含有水解酶類,但無作用底物,外面只有一層單位膜,其中的酶處於非活性狀態。如果從細胞的分泌活動考慮,初級溶酶體是一種剛剛分泌的含有溶酶體酶的分泌小泡。初級溶酶體呈囊泡狀,直徑約0.2-0.5um,,由一層單位膜包裹。在電鏡下,不同種類的細胞,甚至是同一種細胞中,其溶酶體的形態、大小和內部結構也往往隨所處機能狀態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初級溶酶體
  • 外文名:primary lysosome
  • 套用學科:細胞生物學
  • 直徑:0.2-0.5um
  • 形態:囊泡狀
  • 作用:異噬,自噬,拉噬
簡介,形態特徵,形成過程,作用,

簡介

根據內含物和形成階段的不同,溶酶體可分為兩大類,具有均質基質的顆粒狀溶酶體稱為初級溶酶體(primary lysosome),含有複雜的髓磷脂樣結構的液泡狀溶酶體稱為次級溶酶體(secondary lysosome)。屬於初級溶酶體的溶酶體,具有肝實質細胞(肝細胞)的高電子密度的顆粒等。這種溶酶體雖含有水解酶,但是它是未進行消化作用的溶酶體。次級溶酶體(消化泡)是由初級溶酶體與細胞吞噬作用所產生的吞噬體相互融合而成的,並且是已供給水解酶的溶酶體。在次級溶酶體中含有攝食的物質,並對其進行消化。消化後所殘留的未消化物稱為殘餘小體。一般認為,殘餘小體在變形蟲等細胞中被排出細胞之外,但在其他細胞中,則長期留在細胞中,而成為細胞衰老的原因。
初級溶酶體

形態特徵

直徑約0.2~0.5um膜厚7.5nm,內含物均一,無明顯顆粒,是高爾基體分泌形成的。含有多種水解酶,但沒有活性,只有當溶酶體破裂,或其它物質進入,才有酶活性。其水解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磷酸酶、硫酸酯酶、磷脂酶類,已知60餘種,這些酶均屬於酸性水解酶,反應的最適PH值為5左右,溶酶體膜雖然與質膜厚度相近,但成分不同,主要區別是:①膜有質子泵,將H+泵入溶酶體,使其PH值降低。②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於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

形成過程

初級溶酶體是在高爾基體的trans面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如下:
內質網上核糖體合成溶酶體蛋白→進入內質網腔進行N-連線的糖基化修飾,溶酶體酶蛋白先帶上3個葡萄糖、9個甘露糖和2個N-乙醯葡萄糖胺,後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進入高爾基體Cis面膜囊→N-乙醯葡糖胺磷酸轉移酶識別溶酶體水解酶的信號斑→將N-乙醯葡糖胺磷酸轉移在1~2個甘露糖殘基上→在中間膜囊由N-乙醯葡萄糖苷酶切去N-乙醯葡糖胺形成M6P配體→與trans膜囊上的受體結合→選擇性地包裝成初級溶酶體。

作用

游離在細胞中的尚未執行其消化功能的溶酶體,即初級溶酶體(primarylysosome),便與吞噬體或吞飲體接觸,兩膜融合,形成一個體積較大的消化泡,其中的溶酶體酶放出便將異物水解、消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