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武房

原武房楊氏是楊震五子楊奉的後裔。楊震的第十三代孫楊岐為後魏時呂州刺史,舉家遷往鄭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陽西),其子孫便以原武房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武房
  • 書籍:《全唐文》
  • 時期:唐代
  • 作者:楊給善文,
簡介,作者,

簡介

原武房(華山楊氏文化)
原武房在唐代時出過兩位宰相,一是輔佐武后及唐中宗李顯兩朝的楊林,一是輔佐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亨的楊綰。
楊林,字再思。祖楊行表,長安尉;父楊敏;兄楊冠時,侍御史。林雖在唐時為三朝重臣,然武則天稱帝時,刑戮之禍,不意而至,楊再思為保全身家性命,也只能隨機應變,苟合取容。故輔政十餘年間,政績平平,於國於家都未曾有所見樹。史書記其善權變而多智謀,奸巧良謎艱邪媚,靠巴結奉迎、察言觀色為立身之本。雖累遷天官員外郎、歷左肅政、御史中丞、升任鸞台侍郎、同鳳鸞鶯台平章事、御史大夫、封郡縣侯,但從沒有自己的主張,唯君命是從,唯唯諾諾不敢越雷池一步。
曾經有人問他:"公名高位重蘭乎跨拜,何為屈折如此?''楊再思回答說:"世路艱難,直者受禍,尚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武后執政的長安末年(公元704),寵臣張昌宗犯罪為法司所拘。司刑少卿桓彥范秉公執法旋碑元習,罷了張昌宗的職。張昌宗仗著武則天的寵愛,上表稱冤,武則天便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當武則天問到張昌宗於國是否有功時,別的大臣都沉默不語,唯楊再思說:"昌宗往因合煉神丹,聖躬服之有效,功莫大焉。"武則天聽之大悅,免去對張昌宗的處分,使其官復原職。這件事的處理,桓彥范的威望在朝野猛增,文武百官更加鄙夷楊再思。有個叫戴令言的官員還寫了一篇名為《兩腳野狐賦》的文章來譏諷楊再思。楊再思一怒之下將戴令言貶官為長社縣(今河南南昌)令,趕出京城,滿朝文武更加嗤笑他的狹隘與卑劣。
張昌之兄張易之因美姿容亦人侍武則天,兄弟同操權柄,勢傾朝野,楊再思不無奉迎巴結。一次,易之兄張同休請公卿到府中赴宴,酒酣,張同休戲楊再思曰:"公面似高麗人",而楊再思竟恬不知恥的剪絲綢、結頭巾,反披紫巴朵局袍,跳起了高麗舞,逢場作戲,使滿座鬨笑。張氏兄弟以姿貌得幸,楊再思常對人說:"人言六郎似蓮花,非也,正謂蓮花似六郎耳。"如此取悅張氏兄弟令百官肉麻。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協同桓彥范等殺了張昌之兄弟,迎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復國號為唐。但由於中宗女安樂公主是武三思的兒媳,武三思與韋後及上官婉兒聯結,武氏在朝廷的勢力依然很重。半船茅端年後,在武三思的策劃下,中宗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明升暗降,朝政大權實歸武三思,而楊再思卻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兼中書令,轉侍中,並以官封鄭國公。
唐景龍三年(公元709),遷尚書右僕射,加光祿大夫。其年卒於位,贈特進、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謚曰恭。楊再思子楊禎、孫楊獻並為司勛員外郎笑榜。
楊綰,字公權,楊再思的從孫。原武房楊氏中的第二位大唐宰相。祖楊溫玉,則天朝時為國之祭酒、湖城公,父楊侃為唐開元年間醴泉令、白水令。楊給為唐代宗李豫的宰相。
史書記載,楊給少時即聰慧敏捷,膽識過人。四歲起,就喜歡參與賓朋們所舉行的一切文化娛樂活動。一次,家中夜宴親朋,行酒令間,要求參與的人能指著房中一物,以四聲呼之,諸賓還未發言,楊綰應聲指著一鐵燈樹說:"燈盞柄曲",眾賓齊呼神童。
及長,楊綰更是好學不倦,潛研經史,九流七略,無不披覽。尤工於文辭,且文思清麗,書寫精美。然其性情沉靜寡慾,崇尚玄理,淡泊如水。常獨處一室,唯滿屋散亂的經書陪t伴左右。楊綰雖精研勤書,但從不拿出來與人交流,更恥於以其沽名釣譽。除非是知己所求,方偶而得以見之。
楊綰父常居官在外,其與母相依為命,家貧無助,整日為生計憂心忡忡,愁眉不展。舉進士第後,調補太子正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唐玄宗於勤政樓在舉第的進士中殿試選拔人才,楊綰以博通墳典、洞曉玄經、辭藻宏麗、軍謀出眾拔取頭籌,被超授右拾遺。從此後,科考加有詩賦一制。
天寶末(公元755),安祿山攻破渡關,直逼京師,玄宗逃亡蜀中,唐肅宗於靈武(今寧夏中衛以北地區)即位,並以此為根據地,恢復唐朝的統治。時朝廷思賢若渴,楊綰冒險趕赴靈武,肅宗與朝臣非常高興,拜起居舍人、知制誥,掌管朝中記事及為皇帝起草各種詔書、浩文。後又提升為司勛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人稱閣老。朝中公廊雜科,五分店糊膠之四都由他親手經營,且管理有序,處理得當,時多有美論。
遷任禮部侍郎期間,楊給上諫朝廷,建議恢復始於東漢的孝廉科舉制和鄉官力田制,得到皇帝的恩準,也得到天下臣民的擁護。他自己為政清廉公正,任人唯賢,在官吏的任免選拔上"品裁請允",受到朝臣士族的一致讚揚。
其時,元載任宰相執掌朝政,公卿中許多人都因畏懼他的權勢而歸附他。楊給清貞自守,從不趨炎附勢。加之他在朝廷的威望比元載高,元載心生嫉妒,便慫恿屬下患意貶低楊給。後又借查辦濫殺無辜的國子監魚朝恩之機,以整頓朝綱為名把楊給明升暗降,任為國之祭酒(掌領太學、國子學及國子監各學的官員)。代宗深知楊綰的品德操行,在元載伏誅之後,便任命楊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因楊綰德高望重,他的任職深得人心。當皇帝在命他的詔書一下達,滿朝文武齊相祝賀,貪官污吏,聞風斂奢。御史中丞崔寬本,立即悄悄地令人拆掉了自己豪華的城南別墅;京兆尹當天就把跟隨自己外出的騎侍從百餘騎減少到十餘騎;正在汾州行營大舉宴會的中書令郭子儀,聽到訊息後,當場把歌舞樂人撤去五分之四。
代宗李豫即位後,曾一度推行各州刺史均兼本州團練使的制度。楊給深知此制的利弊,遂上諫代宗,建議精減機構,取消冗職。這樣以來,既集中了權力便於統治,又節約了開支。與此同時,楊綰還提出了一系列政制、軍制、吏制、財政方面的改革意見,都得到了代宗的採納,使此時期的政治逐步趨於穩定,經濟得以發展。
楊給居官狷介清廉,生活極其儉樸,史書評價他"儉薄自樂,未嘗留意家產,口不問生計,累任清要,無宅一區,所得傣祿隨月分給親故。"大曆年間(公元767-779),由於楊綰德高望重,天下雅士爭趨其門。甚至有人從數千里之外來拜望他,時人將他比作先祖楊震以及晉魏時期的高人雅士山濤和謝安。
長期的彈精竭慮使楊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代宗詔令他在中書省療養,特派御醫旦夕在側。死時,代宗當著群臣的面,捶胸撫屍,痛哭流涕,悲痛地說:"天不使朕太平,何奪綰之速耶?"並於楊綰未斂時,冊授為司徒,曰文簡,取"忠信愛人、平易不懈"之意。還遣百官入第追吊。

作者

楊給善文,數篇文章載於《全唐文》。
楊綰父常居官在外,其與母相依為命,家貧無助,整日為生計憂心忡忡,愁眉不展。舉進士第後,調補太子正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唐玄宗於勤政樓在舉第的進士中殿試選拔人才,楊綰以博通墳典、洞曉玄經、辭藻宏麗、軍謀出眾拔取頭籌,被超授右拾遺。從此後,科考加有詩賦一制。
天寶末(公元755),安祿山攻破渡關,直逼京師,玄宗逃亡蜀中,唐肅宗於靈武(今寧夏中衛以北地區)即位,並以此為根據地,恢復唐朝的統治。時朝廷思賢若渴,楊綰冒險趕赴靈武,肅宗與朝臣非常高興,拜起居舍人、知制誥,掌管朝中記事及為皇帝起草各種詔書、浩文。後又提升為司勛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人稱閣老。朝中公廊雜科,五分之四都由他親手經營,且管理有序,處理得當,時多有美論。
遷任禮部侍郎期間,楊給上諫朝廷,建議恢復始於東漢的孝廉科舉制和鄉官力田制,得到皇帝的恩準,也得到天下臣民的擁護。他自己為政清廉公正,任人唯賢,在官吏的任免選拔上"品裁請允",受到朝臣士族的一致讚揚。
其時,元載任宰相執掌朝政,公卿中許多人都因畏懼他的權勢而歸附他。楊給清貞自守,從不趨炎附勢。加之他在朝廷的威望比元載高,元載心生嫉妒,便慫恿屬下患意貶低楊給。後又借查辦濫殺無辜的國子監魚朝恩之機,以整頓朝綱為名把楊給明升暗降,任為國之祭酒(掌領太學、國子學及國子監各學的官員)。代宗深知楊綰的品德操行,在元載伏誅之後,便任命楊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因楊綰德高望重,他的任職深得人心。當皇帝在命他的詔書一下達,滿朝文武齊相祝賀,貪官污吏,聞風斂奢。御史中丞崔寬本,立即悄悄地令人拆掉了自己豪華的城南別墅;京兆尹當天就把跟隨自己外出的騎侍從百餘騎減少到十餘騎;正在汾州行營大舉宴會的中書令郭子儀,聽到訊息後,當場把歌舞樂人撤去五分之四。
代宗李豫即位後,曾一度推行各州刺史均兼本州團練使的制度。楊給深知此制的利弊,遂上諫代宗,建議精減機構,取消冗職。這樣以來,既集中了權力便於統治,又節約了開支。與此同時,楊綰還提出了一系列政制、軍制、吏制、財政方面的改革意見,都得到了代宗的採納,使此時期的政治逐步趨於穩定,經濟得以發展。
楊給居官狷介清廉,生活極其儉樸,史書評價他"儉薄自樂,未嘗留意家產,口不問生計,累任清要,無宅一區,所得傣祿隨月分給親故。"大曆年間(公元767-779),由於楊綰德高望重,天下雅士爭趨其門。甚至有人從數千里之外來拜望他,時人將他比作先祖楊震以及晉魏時期的高人雅士山濤和謝安。
長期的彈精竭慮使楊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代宗詔令他在中書省療養,特派御醫旦夕在側。死時,代宗當著群臣的面,捶胸撫屍,痛哭流涕,悲痛地說:"天不使朕太平,何奪綰之速耶?"並於楊綰未斂時,冊授為司徒,曰文簡,取"忠信愛人、平易不懈"之意。還遣百官入第追吊。

作者

楊給善文,數篇文章載於《全唐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