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新鎮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內,建於1958年,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即“一堆一器”)在此誕生。
原子能“一堆一器”是中國建設的第一項核科技重大設施,它見證了中國核工業從零起步的歷史。1955年,黨中央作出了集中力量發展核事業的重要指示,決定從蘇聯引進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性反應堆和一台直徑1.2米的回旋加速器,並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了“一堆一器”的建造工作。1956年5月26日,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動工興建,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調試出束。同年6月13日,重水反應堆達到臨界。“一堆一器”的建成,為攻克“兩彈一艇”技術難關、研製人造衛星和洲際飛彈,培養大批核工業技術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10月7日,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
- 地理位置:北京市房山區新鎮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內
- 所處時代:1958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518-5-002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意義,所獲榮譽,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後不久,根據物理學家們關於開展核科學研究工作的建議,決定將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核物理部分與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合併,於1950年5月19日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為物理研究所),這就是原子能院的前身。由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兼所長,錢三強任副所長。一年之後,錢三強任所長。1952年,王王淦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55年,按照黨中央“集中力量發展核事業”的指示,在前蘇聯的援助下,中國建造了一座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101堆)和一台直徑1.2米的回旋加速器。
1956年5月26日,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開始興建。
195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興建中的新科研基地與中科院物理所合併,仍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錢三強任所長。由中科院與三機部雙重領導,以部為主。
1958年6月,“一堆一器”建成後,經國務院批准,物理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於7月1日正式在《人民日報》公布。
1958年6月10日,加速器建成調試出束。1958年6月13日,101堆首次臨界。
1958年9月27日,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移交生產典禮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舉行。參加典禮儀式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陳毅、聶榮臻、林伯渠、張聞天、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李濟深、郭沫若、黃炎培、陳叔通等,還有國家各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以及北京市的負責人,首都科學技術界人士、原子能院所工作人員,和專程來華的蘇聯原子能利用總局副局長葉夫列莫夫教授等。9月28日《人民日報》:“‘一堆一器’的建成,標誌著中國已經跨進原子能時代。”
“一堆一器”在建造過程中以及建成以後,原子能所科技人員自行研製成功50台件儀器設備,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堆器開展實驗研究工作,而且陸續開闢了大批新的學科;全所研究技術單位到1959底,增加到21個,科技人員發展到1880餘人。
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都先後經歷過兩次重大技術改進。20世紀70年代初期,重水反應堆有些重要部件陸續嚴重老化。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努力,重水反應堆的成功改造,不僅使舊堆“返老還童”,最大功率提高了50%,改建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70年,回旋加速器由固定能量改建成可變能量,1980年,完成了等時性回旋加速器改建。“可變能量等時性回旋加速器改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4年,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退役。
2007年,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安全停閉。
2020年12月24日上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保護標誌碑揭幕儀式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舉行。
建築格局
綜述
“一堆一器”為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座重水反應堆,是國資委首批發布的12個核工業文化遺產之一,位於中核集團原子能院。原子能院大門不遠處,一片蔥翠樹林的東西方向,分別坐落著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101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舊址。反應堆和加速器是開展原子能科學研究的基礎核設施。
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鐵
一塊三米多長、兩米多高的淡藍色“大塊頭”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區。
錢三強、王淦昌雕塑
與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鐵一路之隔的花園裡,立有錢三強、王淦昌兩位核物理學家、原子能院兩位前任院長的雕塑。
反應堆大樓
花園的另一側,是一座式樣古樸的紅色建築大樓—反應堆大樓,這裡建有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人們叫它“功勳堆”。這座研究型重水反應堆簡稱101堆,是一座多用途反應堆。這是一座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中子阱型池式反應堆。以“一堆一器”為牽引,原子能院已經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反應堆工程技術、加速器技術、核電子與探測技術、同位素技術、輻射防護技術和放射性計量八大學科。
文物遺存
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主磁鐵:三米多長、兩米多高。是中國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體部件。它曾連續運行30年,為中國低能核物理基礎與套用研究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培養了大批人才,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這台加速器上的研究工作共獲得核物理實驗部級以上成果獎21項,加速器技術部級以上成果獎17項。 它展現著中國原子能科學技術發展的一段歷史進程,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歷史意義
101堆建成後,充分發揮中國“首堆”的作用,為“兩彈一艇”研製作出重大歷史貢獻;承擔了核能領域大量開創性工作,為中國核電起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作出重要貢獻;為中國核反應堆工程培養、輸送了大量技術骨幹。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後,為“兩彈一艇”研製、國防工業和核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培養了中國大批回旋加速器技術人才隊伍。
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是誕生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地方,是中國建設的第一項核科技重大設施,見證了中國核工業從零起步的歷史,也是中國“硬核”的底氣開端。
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的背後是一部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史,從“兩彈一艇”到“人造太陽”,無數核工業人奉獻了青春和生命。它不僅代表著歷史,更象徵著核工業人的“兩彈一星”精神、“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它標誌著中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和首批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3月,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新鎮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內。
原子能研究院
交通信息
自駕:自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路程約10.4千米,用時約2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