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發射光譜方法

原子發射光譜方法是將欲分析的物質置於電極上並用光源(如電弧或火花等)激發發光,然後經分光裝置分離成線光譜,最後用照相或光電方法記錄下來的一種光學分析方法。由德國化學家本生(R.W.Bunsen)和物理學家基爾霍夫(G.R.Kirchhoff)於1859~1860年首創。由於各個元素都有其特徵的線光譜,因此根據這些光譜即可進行定性分析,而通過測量特徵譜線的強度即可進行定量分析。該法曾經在發現元素(如Rb,Cs,Ga,In,Tl,Pr,Nd,Sm,Ho,Tm,Yb,Lu,He,Ne,Ar,Kr及Xe等)和推進原子結構理論的建立以及分析各種無機材料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各種新型光源(如電感耦合電漿、Grimm輝光放電及雷射微探針等)及新技術(如中階梯光柵、各種新型檢測技術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的出現,使發射光譜這一經典分析方法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公認的現代光學分析方法之一。與其他儀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點:①選擇性高。由於每個元素都有一些特徵譜線,故能同時或連續測定數十種元素而無需複雜的預處理手續。②檢出能力好。對於多數元素,以溶液表示的檢出限可達10-9g ·mL-1,以固體表示的檢出限可達10-7g·g-1。③分析速度快,樣品耗量少。可廣泛用於地質、冶金、機械、臨床醫療、環境監測、農業和國防等部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