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雜燴

原公雜燴

原公雜燴又稱“全家福”、“大團圓”,它以吃肉不見肉的廚藝技巧為主,以清、鮮、爽、嫩、滑為特色,加之獨特的腥味湯水和精細複雜的配料,堪稱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原公鎮最精闢的飲食文化之創舉,歷經500年傳承,現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公雜燴
  • 分類:特色小吃
  • 口味:清、鮮、爽、嫩、滑
  • 別名:全家福、大團圓
起源,所需食材,做法,製作要點,菜品特色,

起源

城固歷代移民頗多。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朝廷戶部官員原傑奉旨安置湖北荊州、襄樊一帶災民順漢江上游到城固李氏村(今原公村)落戶,李氏村從此人員增多,村莊擴大,李氏村的人們為紀念原傑這位恩官,便將李氏村改稱原公村。
隨著村民生活需求和生產貿易發展自然形成集鎮,加之湑水河道近在鎮邊,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眾多豐富的地域物產,南來北往的客商不斷,促使原公的農業、商貿、手工業、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飲食文化也得到相應發展和創新;在飲食生意的攀比競爭下,原公的兩位姓尚、姓趙的廚師創造發明了“原公酸湯雜燴”這道地方名菜,又稱“全家福”、“大團圓”,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歷史悠久、久傳不衰、久吃不厭、頗享盛名。

所需食材

冬粉、木耳、乾黃花、肉丸、響皮、酥肉、雞脯肉、雞骨頭、豬骨頭、蔥花、香菜、香油等。

做法

原公雜燴由底墊、面子和湯三部分組成,底墊是放在原公雜燴底部的食材,有冬粉、木耳、乾黃花以及肉丸、響皮、酥肉等等,食材豐富,選料考究,葷素搭配,久吃不厭。面子是飄在這道菜上面的食材也是最為講究的,它是由最好的雞脯肉做成,白、紅、綠、黃等顏色的丸子,亮麗的色彩,很是奪人眼球。底墊和面子都準備好之後便可以放入蒸籠,無多餘工序和步驟,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口感順滑鮮美。清湯是原公雜燴的靈魂所在,由雞骨頭豬骨頭熬制而成,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再經過廚師調製酸湯,喝起來酸酸爽爽,餘味悠長。最後撒上蔥花和香菜,再滴上幾滴香油,一道美味便製作而成。

製作要點

原公雜燴,食材精美,選料考究,葷素搭配。素菜類,必備的有乾黃花、木耳;葷菜類,必備有魚丸、餉皮、酥肉三種。
原公雜燴,講究清湯清水,不見一絲渾濁。原公老廚把做湯不叫燒湯或熬湯,而叫了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吊湯”。豬骨頭、雞骨頭熬湯,油大沫多很渾濁,廚師用動物血去濁法讓它變清,經過廚師調製過的湯變得清澈透亮,再經過秘籍絕招——調製酸湯,品之酸酸爽爽,解膩消渴,餘味悠長。
原公雜燴上桌前還要做一些裝碗美飾,將已蒸好的原公雜燴從蒸籠里取出,廚師用敏捷利落的身手迅速翻扣在早已備好的大湯碗裡,然後撒上蔥花蒜苗和菱形蛋皮,清湯一澆,一窩熱氣騰騰、清香四溢、五彩斑斕的原公雜燴就上桌了。無論這形、色、湯、味,無不讓人拍手叫絕。

菜品特色

原公雜燴製作是以豬肉、雞肉等材料變換為吃肉不見肉的廚藝技巧為主,以獨特的腥味湯水為輔,再以精細複雜的配料為上,又以花色品種的組合為中,最後以開席時的操作工序為風格,堪稱原公最精闢的飲食文化之創舉。
雜燴在食用時 葷而不膩,清香淡雅,古樸厚重,色艷味鮮帶給人鹹中有酸,酸中有腥、腥中有香、香中有辣、五味俱全的獨特口感。尤其是雜燴血腥味的湯水味道任何物質調料是無法代替的。
原公雜燴在民間已將其作為宴席首菜,當地舉辦婚嫁、滿月、祝壽、等宴請賓客及年節宴會必不可少,是原公·城固乃至漢中盆地,人人愛吃,人人知曉的地方名菜,現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