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恐龍外形很獨特,頭骨後側分布有小型角狀突起,同時,在鼻子和眼睛位置有較大的突起結構。這些突起角狀物很可能主要是由角蛋白構成。目前,這種恐龍被命名為“厚鼻恐龍”(英文名Pachyrhinosauru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厚鼻龍
- 拉丁學名:Pachyrhinosaur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鳥臀目
- 亞目:刺角龍亞目
- 屬:厚鼻龍屬
- 種:加拿大厚鼻龍(P. canadensis)mign
- 分布區域:北美洲
- 生存時代:7500-7250萬年 晚白堊紀
- 命名人:查爾斯·斯騰伯格
- 命名時間:1950年
厚鼻龍,研究,
厚鼻龍
在1972年,AlLakusta在亞伯達省菸斗石溪河畔發現一個大型屍骨層。在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協助下,該地在1986年到1989年間進行挖掘,古生物學家發現大群密集的骨頭—每平方米有100個骨頭,總共有3500個骨頭,與14個頭顱骨。這個有高死亡率的地點,可能是因為動物在橫越河流時增到洪水。在這群化石中,發現了四個明顯的年齡層,從幼年體到完全成長的個體,顯示厚鼻龍有照顧後代的行為。
成年體的頭顱同時有隆起與凹處,眼睛後方的頂骨有獨角獸般的長角。凹面可能與侵蝕有關聯,而非性別差異。在2008年,菲力·柯爾(PhilipJ.Currie)、WannLangston、DarrenTanke提出一份詳盡的專題論文,敘述這些出土於菸斗石溪河畔的厚鼻龍,將它們列為第二個種拉庫斯塔厚鼻龍(P.lakustai),以發現者為名。
台北時間2008年10月4日訊息,加拿大發現最新恐龍化石,頭部似犀牛,生活在7250萬年前,頭部長角狀突起的恐龍新物種。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最新恐龍化石研究顯示,一支新物種恐龍在7250萬年前消失於毀滅性災難中。
研究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恐龍古生物學研究主席菲利普·柯里博士是一位享有聲望的古生物學家,他涉及了厚鼻恐龍的挖掘工作。他指出,之前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阿爾伯塔省西北部有大量的恐龍化石,直到上世紀70年代,阿爾·拉庫斯塔才在該地區展開了挖掘和研究,使皇家泰瑞爾博物館開始挖掘化石床。為了紀念拉庫斯塔對於恐龍化石挖掘的貢獻,研究人員將這種新物種恐龍也命名為“Pachyrhinosaur lakustai”。
厚鼻恐龍-生長形態調查
阿爾伯塔省西北部克里克火成礫岩層保存恐龍化石的密度遠超出阿爾伯塔省其他的角龍化石挖掘區,該地區所保存的恐龍化石數量眾多,而且很容易收集。這些恐龍骨骼包括了所有年齡階段,有利於展開關於恐龍活動性和生長形態的複雜性調查。
考古地點包括的恐龍化石有年輕和年老的恐龍,可使研究人員描繪出恐龍個體多樣性和生長模型,調查恐龍性別二態性的可能性,以及推斷出它們的獸群生活方式。通過發現這種新物種恐龍,研究人員目前掌握了更多的數據資料,能夠更好地理解0.73億年前阿爾伯塔省西北部遠古生命及相應的生態系統。
柯里和其他幾位同事共同撰寫一篇標題為“阿爾伯塔省上白堊紀化石床發現的有角新恐龍物種”的研究報告,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RC)研究出版社進行了發表。(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