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絲苣苔

卷絲苣苔(學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是苦苣苔科珊瑚苣苔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卷絲苣苔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 :長蒴苣苔族 Trib. Didymocarpeae
  • :珊瑚苣苔屬 Corallodiscus
  • :卷絲苣苔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用,書籍記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而粗。葉全部基生,蓮座狀,具柄;葉片革質,菱狀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圓形,長2-9厘米,寬1.4-3厘米,頂端銳尖,稀鈍,基部楔形,邊緣向上面稍捲曲,具不整齊細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平展,稀稍具皺褶,下面密被銹色氈狀綿毛,側脈每邊4-5條,上面微凹,下面隆起;葉柄寬,扁平,長0-4.5厘米,寬2-6毫米,被銹色綿毛。聚傘花序(2)-3次分枝,2-6條,每花序具(5-)7-20花;花序梗長6.5-17厘米,與花梗及花萼密被銹色綿毛,果時部分脫落;苞片不存在;花便長6-10毫米。花萼鐘狀,5裂達近基部至中部,裂片長圓形,長2-3毫米,寬約0.6毫米,內面無毛,具5脈。花冠筒狀,淡紫色,紫藍色,長(13-)15-16(-18)毫米,外面無毛,內面下唇一側具淡褐色髯毛和兩條深褐色斑紋;筒長8-12毫米,直徑3-4毫米;上唇2裂,裂片半圓形,長約1毫米,頂端圓形,有時微凹,下唇3裂,裂片卵圓形或近圓形,長4-5毫米,寬約4毫米。雄蕊4,上雄蕊長約3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1毫米處,下雄蕊長約6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5毫米處,花絲無毛,有時捲曲,花葯長圓形,長約0.5毫米,藥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長約1.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2毫米處。花盤高0.7毫米。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長約3毫米,花柱比子房長,約6毫米,柱頭頭狀,微凹。蒴果長圓形,長約2厘米。花期6-8月。
卷絲苣苔卷絲苣苔
Craib的檢索表中(1919,見上引文獻),認為C. kingianus與C. grandis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花冠長13毫米,後者花冠長18毫米。我們研究了我國上述地區的大量標本,認為花冠的長度變化是連續的,長度在13毫米和18毫米的個體是少數,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花冠長度有向短的方向變化的趨勢,花梗也有縮短、花數目減少、花萼外面的毛被更密集,致使花序密集似頭狀,有時隨植株逐漸成熟,花梗和花序梗上的毛被也有變疏的現象。因此,我們認為花冠的長度不能為區別該兩種的性狀,在此予以歸併。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在海拔2800-46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囊謙)、四川西南部及雲南西北部。錫金至不丹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功用

全草藥用,解野菜等中毒、治熱性腹瀉等。

書籍記載

版本一
醫藥:【藏藥】渣加哈窩:全株治療早泄,腎痛,遺精,肉食或烏頭中毒《滇省志》。查加哈窩:全草治熱性腹瀉、肉食或烏頭中毒,腎虛早瀉,瘡癤癰毒《藏本草》。
醫藥:全草:甘、苦,寒。清熱解毒,補腎,止血。用於泄瀉,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帶下病,並可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
【採集】7~8月採收。
【性味】甘苦,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強腎,止血。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治熱性腹瀉,陽痿早泄,月經失調,白帶過多。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
版本二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Juǎn Sī Kǔ Jù Tái
【英文名】Herb of King Corallodiscus
【別名】石蓮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卷畢珊瑚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 (Graib) Burtt [Didissandra kingiana Craib]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曬乾。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800-4600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青海、四川及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寒
歸經:腎;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泄瀉;折帶過多;烏頭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臨床套用:解野菜、肉類及烏頭中毒。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