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壽帶鳥
- 拉丁學名: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 界:動物界
- 亞科:卷尾亞科
- 分布區域: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
- 繁殖方式:卵生
簡介,相關信息,
簡介
中 文 名: 紫壽帶鳥
英 文 名: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拉丁學名: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山西、遼寧、福建、海南、貴州、台灣、香港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繁殖於日本、朝鮮及台灣。
食性 雜食性
紫壽帶鳥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20厘米,雄鳥計尾長再加20厘米)的黑色而具冠羽的鶲鳥。雄鳥與壽帶的區別在翼及尾黑色,背近紫色。雌鳥似雌壽帶,但頭頂色彩較暗且無金屬光澤。 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藍色;腳-偏藍。
體形尺寸 20cm(雄鳥計尾長再加20cm)
習性 通常從森林較低層的棲處捕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叫聲描述 發出笛聲及甚響亮的chee-tew聯絡叫聲,似黑枕王鶲叫聲但較強烈
相關信息
東半球雀形目(Passeriformes)卷尾科(Dicruridae)的20種鳴禽。常攻擊那可能傷害它們的卵和幼雛的比自己大得多的鳥類(如鷹和鴉);而對它無害的鳥(如鴿、黃鸝)在卷尾的近旁營巢則得到保護。多數體長18�6�563.5公分(7�6�525吋),黑色有光澤,有時在頭或下體有白色(雌、雄相同);大多數的眼火紅色。有些有羽冠或頭羽,尾通常長而分叉,尾角外卷。東南亞的大盤尾(Dicrurus paradiseus)的尾有30公分(12吋)長的「金屬絲」,即外羽,其大部分長度不分支,但在其末端有相當長的羽片。
其分布自非洲到中亞、澳大利亞和西太平洋島嶼,棲居於森林、開闊地和園林中。像鶲和伯勞一樣,取食大型昆蟲和白蟻。叫聲洪亮,刺耳和圓潤的聲音混雜;有些種類善於模仿。巢是一隻輕而薄的籃子,似乎對於孵卵的鳥顯得太小。黑卷尾(D. macrocercus)是南亞最常見的種類之一,又稱王鴉,因為它能恫嚇鴉。非洲的叉尾卷尾(D. adsimilis)或許就是黑卷尾,是整個南撒哈拉的常見種。
常見的種類有黑卷尾,灰卷尾,發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稱黑黎雞,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屬藍色,尾長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腳均為黑色,很易識別。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在開闊地常落在電線上。數量多,常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動作敏捷,邊飛邊叫。主要從空中捕食飛蟲,主要以夜蛾、蝽象、螞蟻、螻蛄、蝗蟲等害蟲為食,對農林業有益。
廣布於我國東部,除雲南西部、海南島和台灣為留鳥外,其他地方均為夏候鳥。5月初到達河北,6-7月間繁殖,9月底南遷。巢築於榆、柳等樹近枝梢的分叉處,以雜草、地衣及蜘蛛網等織成淺杯狀巢。每窩產卵3-4枚,卵色變化大,北方多為白色,微具黑褐色細點;南方則呈橙黃色,雜有紫色斑。護巢性強,如有別的鳥侵入巢區,則雙雙飛出急速掠過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擊,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擊比其體大很多倍的烏鴉及鷹等,直到將它們趕出巢區附近為止。老鄉常把小雞養在卷尾巢下,藉以得到保護。繁殖期,雄鳥往往站在樹頂發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發金屬聲音的叫聲。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稱灰龍眼燕,全身為暗灰色,鼻羽和前額黑色,眼先及頭之兩側為純白色,故又有白頰卷尾之稱。尾長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顯的淺黑色橫紋。飛翔姿勢與生活習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數地區一年繁殖一次,6-7月進行;但在西南地區則一年繁殖兩次。每窩產3-4枚卵,一般呈粉紅色,有大形紫灰色斑點。食物以昆蟲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樹頂上等待飛蟲的到來,見有飛蟲由附近飛過,就很快的由棲息處向下直飛,掠捕後又突然轉折向上,再飛回原處,形似U字形。主要以農林害蟲為食,如蝽象、白蟻和松毛蟲等,也吃植物種子,對保護松林、房屋、電桿,車船、水閘等都有一定作用,應加以保護。灰卷尾為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華東和西南地區的候鳥;冬天遷往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一帶越冬。
發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稱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體型較粗大,外側尾羽顯著向上彎曲,額頭上有十餘條髮狀羽,沿後背下垂。在生態習性上與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見於林區,棲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區、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則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數量較多。5-6月開始繁殖,巢呈杯狀,以纖枝,卷鬚、根條等構成;每窩產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紅色,其斑點顏色變化大。食物幾乎完全為昆蟲,如甲蟲、蝽象、蟋蟀、蝗蟲等。為農林益鳥,夏季廣布於我國南方,偶見於北方
其分布自非洲到中亞、澳大利亞和西太平洋島嶼,棲居於森林、開闊地和園林中。像鶲和伯勞一樣,取食大型昆蟲和白蟻。叫聲洪亮,刺耳和圓潤的聲音混雜;有些種類善於模仿。巢是一隻輕而薄的籃子,似乎對於孵卵的鳥顯得太小。黑卷尾(D. macrocercus)是南亞最常見的種類之一,又稱王鴉,因為它能恫嚇鴉。非洲的叉尾卷尾(D. adsimilis)或許就是黑卷尾,是整個南撒哈拉的常見種。
常見的種類有黑卷尾,灰卷尾,發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稱黑黎雞,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屬藍色,尾長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腳均為黑色,很易識別。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在開闊地常落在電線上。數量多,常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動作敏捷,邊飛邊叫。主要從空中捕食飛蟲,主要以夜蛾、蝽象、螞蟻、螻蛄、蝗蟲等害蟲為食,對農林業有益。
廣布於我國東部,除雲南西部、海南島和台灣為留鳥外,其他地方均為夏候鳥。5月初到達河北,6-7月間繁殖,9月底南遷。巢築於榆、柳等樹近枝梢的分叉處,以雜草、地衣及蜘蛛網等織成淺杯狀巢。每窩產卵3-4枚,卵色變化大,北方多為白色,微具黑褐色細點;南方則呈橙黃色,雜有紫色斑。護巢性強,如有別的鳥侵入巢區,則雙雙飛出急速掠過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擊,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擊比其體大很多倍的烏鴉及鷹等,直到將它們趕出巢區附近為止。老鄉常把小雞養在卷尾巢下,藉以得到保護。繁殖期,雄鳥往往站在樹頂發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發金屬聲音的叫聲。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稱灰龍眼燕,全身為暗灰色,鼻羽和前額黑色,眼先及頭之兩側為純白色,故又有白頰卷尾之稱。尾長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顯的淺黑色橫紋。飛翔姿勢與生活習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數地區一年繁殖一次,6-7月進行;但在西南地區則一年繁殖兩次。每窩產3-4枚卵,一般呈粉紅色,有大形紫灰色斑點。食物以昆蟲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樹頂上等待飛蟲的到來,見有飛蟲由附近飛過,就很快的由棲息處向下直飛,掠捕後又突然轉折向上,再飛回原處,形似U字形。主要以農林害蟲為食,如蝽象、白蟻和松毛蟲等,也吃植物種子,對保護松林、房屋、電桿,車船、水閘等都有一定作用,應加以保護。灰卷尾為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華東和西南地區的候鳥;冬天遷往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一帶越冬。
發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稱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體型較粗大,外側尾羽顯著向上彎曲,額頭上有十餘條髮狀羽,沿後背下垂。在生態習性上與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見於林區,棲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區、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則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數量較多。5-6月開始繁殖,巢呈杯狀,以纖枝,卷鬚、根條等構成;每窩產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紅色,其斑點顏色變化大。食物幾乎完全為昆蟲,如甲蟲、蝽象、蟋蟀、蝗蟲等。為農林益鳥,夏季廣布於我國南方,偶見於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