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黃核 yolk nucleus, vitellophage 〔1〕亦稱 Balbiani氏卵黃核。指在各種多細胞動物的卵細胞里,特別是在多黃卵母細胞的細胞質中,呈球形或形狀不甚規則的嗜鹼性部分。由於在此部分附近有卵黃顆粒出現,所以認為與卵黃形成(Vi-tellogenesis)有關,而命名為卵黃核。 但這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不消說,它和細胞核完全是另外的一種構造,而且不同種類的動物,在電子顯微鏡下也並不都是同樣的構造。卵黃核在卵母細胞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即行分散、消失。
〔2〕昆蟲卵在進行表面卵裂(superficialcleavage),而分裂核向卵表面移動時,有一部分核(以及圍繞核的少量原生質)未向卵表面移動而留於卵中心部的卵黃內。此稱為初級卵黃核,後進一步分裂或增殖而成為次級卵黃核。有一部分昆蟲,隨著卵黃的消失,分化為內胚層(中腸內壁)。在卵黃核的周圍,很快出現細胞分隔,由於各細胞呈長錐形,所以有的也稱卵黃錐(yolk pyra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