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首鱈(學名:Squalogadus modificatus (Gilbert et Hubbs, 1916),為長尾鱈科卵首鱈屬的一種魚類,屬瀕危物種。眼小,約為頭長的10%;口下位,無頦須,鰓耙細長,鰓蓋條7,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背鰭1個,低而長,臀鰭長,不發達,腹鰭小,5鰭條,有腹鰭,無發光器官。頭甚大,空大而柔軟,體側扁吻圓突,下頜無須,背鰭1個,無鰭棘,鰓耙細小,鰓耙數(3-4)+(15-17,胸鰭21-26,腹鰭5。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卵首鱈
- 拉丁學名:Squalogadus modificatus (Gilbert et Hubbs, 1916)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鱈形目
- 亞目:長尾鱈亞目
- 科:長尾鱈科
- 屬:卵首鱈屬
- 種:卵首鱈
- 分布區域:河海
- 動物類別:屬瀕危物
- 英文名:Tadpole whiptail
形態特徵,分布地區,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卵首鱈胸鰭25~26;腹鰭5;側線上鱗13(包括側線鱗)。外側鰓耙7~8+19~20;內側鰓耙2~3+15。全長約為體高7.0倍,約為頭長3.0倍。頭長為吻長3.7倍,為眼徑9.6~12.0倍。吻長為眼徑2.6~3.5倍。體稍側扁而延長,軀幹部甚短,尾部側扁,向後漸細小,約為頭和軀幹合長1.5倍。頭頗大,柔軟,呈卵圓形,背部稍突,有一定弧度;腹部幾近平直,頭高約為頭長2/3。吻高而側扁,向前突出,端部圓鈍,口前吻長遠大於頭長1/3。眼小,側位,近圓形,約位於頭前部1/3處;眼間隔甚寬,約為眼徑4倍左右。鼻孔2個,緊接,位於眼前方,前鼻孔圓形,後鼻孔橢圓形。口下位,深弧形,上頜長約等於或稍大於吻長,為頭長1/3左右,上頜骨後端約伸達眼後頭部正中位下方。兩頜牙細小,排列成牙帶,上頜牙頻寬於下頜牙帶;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頜腹面無頦須。鰓孔中大,左右鰓膜相連。鰓蓋條7,上方2條附於上舌骨上。第一鰓弓外側鰓耙細長而密;內側鰓耙較短而稀疏。體被小而薄的鱗片,不易脫落,後區露出面上的小棘細尖而直立,排列成不規則的五點形。除鼻窩、頜部、腋窩、肩帶內緣和肛門周圍裸露外,全體皆被鱗。無發光器。側線連續,但不顯著,位置較高;前部幾與體背緣平行,後部漸趨平直;其上具不少呈間隔分布的黑色小點。背鰭僅1個,無硬棘,全由軟條組成;起點位於腹鰭基上方,背鰭鰭條較臀鰭鰭條稍長而發達。腹鰭約位於峽部與肛門間的前1/3處,起點與背鰭起點相對,在胸鰭基稍前下方。臀鰭起自於肛門後,兩者間距約為眼徑1/2。體褐色,口腔藍灰色,鰓腔黑色。
分布地區
生活習性
海(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