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縣柳腔劇團,柳腔演出團體。前身是民藝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即墨縣柳腔劇團
- 代表作品:花燈記、尋兒記
即墨縣柳腔劇團,柳腔演出團體。前身是民藝劇團。
即墨縣柳腔劇團,柳腔演出團體。前身是民藝劇團。1956年建團,改稱即墨縣柳腔劇團,劉森為第一任團長。演出的傳統劇目有《花燈記》、《尋兒記》、《彩樓記》、《趙美蓉觀燈》等。...
即墨市柳腔劇團,1954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根據所在行政區從事的工作職能、性質為負責即墨市轄區內的柳腔藝術工作而命名。歷史沿革 1954年春,由豐享莊、大呂戈莊兩個業餘劇團組成了民間半職業性質的“民藝柳腔劇團”。1956年4月,根據《山東省民間職業劇團登記管理條例》,經過整頓、登記,民藝柳腔劇團轉為自負盈虧...
青島市即墨區柳腔藝術中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島市即墨區柳腔藝術中心(青島市即墨區柳腔劇團)獲得“柳腔”保護單位資格。
即墨縣於1956年成立了專業柳腔劇團。1959年柳腔晉京,三次進中南海匯報演出了《趙美蓉觀燈》、《割袍》等傳統劇目。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彭真等觀看了演出,接見了劇團演職員。平度縣於1959年成立了專業柳腔劇團(1960年撤銷)。“文革”中柳腔受到了摧殘,即墨和青島的專業劇團先後撤銷。1976年即墨...
袁玲,女,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腔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青島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即墨戲劇家協會主席。人物經歷 1976年進入即墨柳腔劇團,工花旦、青衣。善於刻畫人物性格,表現角色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塑造的人物豐滿、生動,多次在全國優秀劇目會演、青年演員基本功比賽...
這是幾代即墨人民的接力創作,既反映著中國歷史的社會大觀,也體現著即墨地域性的風土人情,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1992年即墨柳腔劇團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團”的序列中。2004年即墨市被公布為“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08年6月柳腔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
1957年冬村成立柳腔劇團,每年正月活動於鄰村。1959、1968年在王村公社文藝匯演中,兩次獲第二名。2006年,在該劇團斷代29年後,投資4.5萬元重建劇團,對周邊地區影響較大。村設有老年活動室,檯球、麻將、撲克、琴弦等應有盡有,豐富了老年人的娛樂情趣,文化大院內設有籃球場地,滿足年輕人的體育愛好。醫療衛生 ...
1996年建立門球場,2002年成立秧歌隊、高蹺隊、柳腔劇團。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考取研究生2名,本科生8名,大專生13名,中專生19名。醫療衛生 建國前全村沒有診所,村民有病無處醫治,各種傳染病經常流行,嬰幼兒死亡率非常高。建國後,人民政府免費為村民接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發生。1967年3月該村投資...
1966年,市政府在本村試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由市農業局現場指導,即墨京劇團、柳腔劇團100餘人,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下,把藍氏墓群整成豐產方。1978年糧食畝產600公斤,經濟收入20萬元,每工分價值0?13元。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因該村地處城區,被市徵用土地200畝,隨著村辦工廠、修路等占地面積...
1956年5月,即墨民藝柳腔劇團轉為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專業劇團,劉森任該劇團團長。他率領劇團先後應邀到青島、煙臺、昌濰等地演出,足跡遍及膠東半島。1954年劉森當選為即墨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當選為即墨縣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1958年,劉森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1年5月因病去世。1962年,劉森被錯劃為“...
宋洵光(1916年-1975年),山東省即墨人。柳腔演員。自幼酷愛柳腔,18歲便與柳腔演員劉森、賈永紅等搭班唱戲,專工小生。經常在即墨、平度、萊陽、嶗山等地演出。生平 40年代初,宋洵光至青島,改唱茂腔,主演小生,兼演老生。與張鳳山、李玉香等一起 演出。1949年,參加青島市茂腔劇團。後調至金星柳腔劇團,工...
成立了由38人組成的長阡柳腔劇團和由20多名老年人組成了老年健身活動隊,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截止到2006年,該村每年拿出70多萬元,為村民發放大米、白面、食油和液化氣;每年投入2.5萬元,為每戶村民辦理了家庭財產保險,一旦發生意外,村民最高可獲得補償3.6萬元;每年為全村120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
張秀雲與張喜雲姐妹的柳腔班子改為“金星柳腔劇團”;宿艷琴、曾金鳳的班子為“金光劇團”;台東商業市場東門內光陸戲院劉寶英的京劇班子改名為“共和京劇團”;李玉香的班子改名為青島光明劇團,李玉香任團長,劇團隨即遷至上海路工人文化宮戲曲廳內改唱茂腔。改茂腔的原因在於:東鎮一帶觀眾大部分都是即墨、平度人,喜愛...
1986年,文化藝術專業人員已從解放初期的400人發展到3000人左右;成立了話劇團、歌舞團、京劇團、 呂劇團、曲藝團等5個市屬劇團,即墨柳腔劇團,膠南、膠州茂腔劇團,平度、萊西、嶗山呂劇團等6個縣(區)屬劇團;影劇院解放初期只有8家,1986年市、縣(區) 、鄉鎮影劇院和俱樂部已發展到86個,各類放映單位77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