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戴望舒

印象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印象
  •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戴望舒
  • 派別:象徵派
詩歌內容,作者簡介,

詩歌內容

印象作者:戴望舒
是飄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鈴聲吧,
是航到煙水去的
小小的漁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墮到古井的暗水裡。
林梢閃著的頹唐的殘陽,
它輕輕地斂去了
跟著臉上淺淺的微笑。
從一個寂寞的地方起來的,
迢遙的,寂寞的嗚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作者簡介

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
代表作有《雨巷》,並因此作被稱為雨巷詩人,此外還有《尋夢者》、《單戀者》、《煩憂》等。
1929 年出版的詩集《我的記憶》大部為此時期的作品。
印象戴望舒
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曾在該刊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或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編定詩集《望舒草》於1933年出版。這一階段的詩作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他由此成為中國新詩發展史中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出版詩作合集《望舒詩稿》。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繼續著譯, 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任理事。其間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國作家》等。香港為日軍占領後,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獄中數月,健康受到很大損害。抗戰開始後的作品,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轉向積極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這一時期作品後來收入《災難的歲月》,1948年出版。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詩全編》出版。詩集主要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後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