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糖獅

印糖獅

離開家鄉澄海很多年了,逢年過節,總會想起家鄉的許多民俗趣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糖獅
  • 外文名:暫無
  • 地點:澄海
  • 時間:春節期間
介紹,對比,

介紹

今年春節期間,在電視上看到了北京地壇廟會裡藝人用糖吹捏成小老鼠和小豬等動物,吸引了不少觀眾和顧客,由此我想起兒時家鄉澄海也有這種“糖藝”人:只見他捏起一小團溶化了的濃稠的糖塊後,立即拉出一條小糖管子,一邊吹氣一邊東捏西捏,轉眼間便成了一隻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十分可愛。整個製作過程只需一兩分鐘便“一氣呵成”。依我看,這關鍵技巧在於吹和捏的功夫。氣吹大了快了,手捏重了糖管子非破不可;氣吹小了慢了,手捏輕了,糖硬化了就製作失敗。其成功的訣竅就在運氣和用力都恰到好處。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由此,我又想起了印糖獅。澄海舊時唯一的通衢大道———縱貫南北的鞋街,其中部靠北一段有個龍潭寺,在龍潭寺通向鞋街的入口處有一專做糖果、糕餅大店鋪。每年入冬以後至翌年清明節前,該店就有師傅專門製作糖獅和糖“蔥”。

對比

製作糖獅與街頭“糖藝”人吹捏小動物的技藝相若,但又不盡相同。吹捏小動物不需用“印”(木模),小動物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由藝人隨心所欲捏就;而製作糖獅則必須有“印”,其成品是名符其實的一模一樣。因此,單從技巧而論,捏制者勝於印製者。印糖獅也是從鍋里取出糖塊後,立即吹氣至一定大小時,把印模(左右兩片)迅速一合,把“糖泡”夾在模型里繼續吹氣,藉以使糖泡充分與印模里各部位的紋路緊密接觸,成型後才能清晰地顯示出其線條和輪廓,以供欣賞。糖獅有大(約25厘米高連座在內)小(約20厘米高連座)兩種。無論大小都是空心的,其厚度約2毫米(座底部稍厚點兒才可放得穩妥)。
與“拔糖蔥”比,印糖獅沒什麼技藝可言,只要你見過拔糖蔥,你就不得不承認那是一種“絕活兒”。而且,拔糖蔥師傅的製作過程就如舞蹈動作一樣優美。拔糖蔥開始時,師傅兩手抓起一團(約一公斤)軟軟的糖(可以看出是很燙手的)迅速左右一拉就掛上固定在牆上的木樁(木樁有個木座。木樁和木座都抹了豆油),緊接著兩手向下一拉,當兩條糖“棒”約有一米長時,“啪”一聲,師傅把兩條糖“棒”合成一條。說時遲那時快,師傅又迅即一手抓住這條糖“棒”中部後舉高起來,在頭頂轉了半圈再把糖“棒”掛到木樁上去。如此一遍又一遍,來來回回又拉又掛又拔,又拔又掛又拉,經過多次反覆後,那糖塊由原先的淡黃色逐漸變成乳白色。同時,在拔的過程中,糖塊形成了如蔬菜青蔥一樣的空心“蔥管”,這些“蔥管”又成幾何級數增加,由師傅決定製成二層或三層諸管並列,宛如喀秋莎大炮的炮管那樣的“糖蔥”。接著,師傅把長長的糖蔥從木樁上取下來,平放在案子上。這時,糖蔥已開始變硬,師傅從速操起快刀將它切成一段一段(約15厘米),同時立即撒上一些粉末,以防糖蔥粘連,並放進鐵皮桶里蓋嚴,這才大功告成。清明節食薄餅,薄餅皮可以捲入鹹的餡料,喜歡吃甜的就捲入這“糖蔥”吃。因為糖蔥是空心的,又是硬了的,一咬便有“嚓嚓”聲發出,頗是好吃又好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