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涅薩·費多羅夫娜·阿爾曼德

印涅薩·費多羅夫娜·阿爾曼德

印涅薩·費多羅夫娜·阿爾曼德 Ине́сса Фёдоровна Арма́нд(1874~1920)俄共(布)革命家,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涅薩·費多羅夫娜·阿爾曼德
  • 出生日期:1874 年
  • 逝世日期:1920年
  • 職業:俄共(布)革命家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1904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黨(布),1905~1907年在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多次被捕與流放。1910年移居巴黎,與列寧結識並成為摯友。曾被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國外組織委員會書記。1912年受列寧指派,作為黨中央的代表在彼得堡為準備第四屆國家杜馬選舉做了大量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列寧指導下積極籌備並參加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堅決捍衛了布爾什維克關於戰爭、和平與革命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曾代表布爾什維克參加了國際青年代表會議、齊美瓦爾德及昆塔爾國際社會主義者會議。1916年曾代表列寧數次去巴黎,在堅持國際主義立場的各種團體中宣傳布爾什維克觀點。十月革命後,曾任黨的莫斯科地區委員會委員、莫斯科執行委員會委員和莫斯科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1918年起任俄共(布)中央婦女工作部部長。1920年作為布爾什維克代表團成員參加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

人物軼事

列寧情人
伊涅薩·費多羅夫娜·阿爾曼德於1875年出生於巴黎。後隨其母到莫斯科一個俄國法裔富豪歐仁·阿爾曼德的家裡(因她的母親在那裡當保姆)。1893年她與該富豪的長子、議員亞·葉·阿爾曼德結了婚,並生有兩男兩女。1904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曾被逮捕流放。1908年與一個政治犯在流放地同居。1909年逃亡國外,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國外組織委員會書記。1910年她因與其丈夫的兄弟私奔,輾轉生活於義大利、瑞士等地,後又回到莫斯科,鬧得滿城風雨。此後,她同該富豪家庭斷絕了關係。同年,她在巴黎流亡者舉行的一次反沙皇集會上見到列寧。兩人一見鐘情,經常在一起喝咖啡和散步聊天。人們說列寧被美麗的伊涅薩迷住了,變得年輕活潑了。1911年初,列寧讓她在巴黎郊區一所學校講政治經濟學。1912年她秘密回國,為第四屆國家杜馬的選舉做了大量工作。不久被捕。1913年出獄後在克拉科夫《女工雜誌》任編輯。當她與列寧不在一起的時候,就相互通信(列寧寫給她的信約120封)。1913年12月她寫信給列寧:“從我見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就愛上了你,現在仍然愛你,只要能讓我看到你,我可以不得到你。”列寧回信:“你最近的幾封來信充滿了憂傷。這使我非常難過,幾乎喪失理智。”1914年9月,列寧夫婦住在瑞士伯爾尼第斯泰維克一條清靜的小巷裡,正好與她的住處相鄰,他們常到附近的森林裡去散步聊天。由於第三者的介入,克魯普斯卡婭曾提出過離婚,但遭到列寧拒絕。
十月革命後,伊涅薩任莫斯科州州委委員、俄共(布)女工部長。列寧給她寫的最後一封信是1920年7月28日以前寫的:“得知您過度疲勞並對工作和周圍的人(或者說對同事)不滿意,我感到很憂慮。我能不能為您幫忙,安排您去療養?我非常樂意為您盡力……”8月,列寧為她辦理了去北高加索的療養證。9月1日,她在《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對所有的人都漠不關心……我只對孩子們和弗·伊還保留著熱情。在其他方面,我的心好像死了。我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全部熱情都獻給了弗·伊和所從事的事業之後,愛的一切源泉和先前對人所富有的同情心,如今在我心裡似乎都已枯竭了——我成了一具活的殭屍,這太可怕了!”9月下旬,她因傷寒症病逝。她的死,加重了列寧的病情。1921年4月24日,列寧寫信給加米涅夫:“……一、您能否派人在伊涅薩·阿爾曼德的墓上栽上花?二、能否派人安放一塊不大的墓石或墓碑……”後來,當她的遺體運回莫斯科時,列寧親自送葬。柯倫泰描述說:“列寧閉著眼睛走在靈柩的後面,好像眼看就要倒下去似的。克魯普斯卡婭則多次想扭頭衝出去,早點離開追悼現場。”她逝世後,其遺體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紅牆下,與約翰·里德的墓相鄰。
長期以來,伊涅薩幾乎就是列寧家庭中的一員。她長年陪伴列寧生活在國外,1917年,又與列寧、克魯普斯卡婭一起,乘坐同一節裝甲車廂,回到了俄羅斯。許多著名的布爾什維克人稱她為列寧的情人或戀人。列寧與夫人沒有生養孩子。列寧去世後,克魯普斯卡婭在回憶錄中表示,她們最初共同生活的夜晚並非只談政治,不懂男女。但是,與任何一個生理正常的男人一樣,在性方面,列寧並非無能。他們夫婦間的浪漫關係或許是自然消失的,因為她很早就出現了不育症狀,失去了年輕女性的本能吸引力,而阿爾曼德則恰恰相反,即使是在生過5個孩子之後,她也從未喪失女性迷人的魅力。他們三人構成了一種奇特的鐵三角關係,直到列寧去世,克魯普斯卡婭一直是他忠誠的戰友,阿爾曼德則是他最心愛的情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