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改革

印度農業革命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綠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為目標的“白色革命”和以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目標的“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背景,目的及成果,問題,白色革命背景,背景,開展,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

背景

南亞古國印度,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但因長期受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曾是舉世聞名的“饑饉之國”,有些地區曾出現過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僅1900~1947年就餓死2600餘萬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蹟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蹟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問題

“綠色革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資,不僅生產成本高,還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由於大量灌溉,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地板結和鹽鹼化,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農村舊的生產關係及落後勢力,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也起著阻礙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目前,印度有難以計數的“神牛”,在大小城鎮的街道上遊蕩或躺臥。汽車司機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過馬路,不得不減速、停車,造成交通阻塞,有時為避讓突然出現的“神牛”,往往釀成車禍,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輛長途客車為避讓一頭“神牛”而沖入湖中,造成28人喪生。

開展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藍色革命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80年代中期魚類捕撈量達28×105,1993年底為4365000t,本世紀末將達6×106t,投資為170億盧比。
為了加快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開發,籌集資金和培養技術人員,印度成立了漁業開發署和專門發展養魚的國家合作開發公司,與此同時,還在科欽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產、航海工程學院,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國家養殖中心。另外,還計畫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買等地區興建4個大型漁港和23個小型漁碼頭,在沿海地區興建水產加工廠,建造冷藏庫。目前,印度有293座水產品加工廠,現有冷藏庫367座。據統計1992~1993年度,印度水產品賺取外匯近6億美元,1993~1994年度,將提高到8億美元。
為爭取實現“藍色革命”提出的下一個目標,即到本世紀末,魚類捕撈量達6×106t,印度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千方百計推動各項計畫的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