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貨幣政策

印度貨幣政策是印度貨幣當局為實現巨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方針、政策。1947年以前,即印度獨立前,印度貨幣政策主要是管理財政赤字,滿足社會發展,特別是戰爭對資金的需要。獨立後,印度實行國民經濟發展計畫,貨幣政策的目標改變為向經濟發展計畫提供資金。其目的在於加強貨幣市場的建設,穩定貨幣,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對資金的需要,控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此外,印度的貨幣政策還在實現增加就業、消除貧困、穩定物價、自力更生等經濟發展計畫目標方面起重要作用。

獨立後,印度在實施貨幣政策中,既有西方國家長期使用的傳統方法,也根據印度實際情況所實行的特殊手段,印度貨幣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 ①貼現率政策。通過調整貼現率,調節銀行的放款能力。②融資政策。各銀行從中央銀行融資,為滿足淨流動性比例要求及現金儲備要求等,對融資限額作了嚴格規定,超過融資限額時則實行懲罰性利率。③現金儲備要求。即要求以現金形式保持其負債總額的一定比例,以限制銀行的放款能力。④法定清償要求。其目標是強迫各銀行以政府債券及其他核准證券保持其較大部分資產,使各銀行的放款能力控制在允許的水平以下。⑤公開市場業務。通過買賣政府債券影響市場、市場利率和銀行信貸。⑥信貸計畫。要求各級商業銀行制訂信貸預算計畫,以使信貸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畫目標一致。⑦大額信貸批准制度。即各銀行的大宗貸款應事先獲得中央銀行的批准。⑧選擇性信貸。即對某些敏感商品或短缺商品實行的信貸控制,目的在於防止利用銀行信貸囤積這些商品。⑨利率限制。一是規定各銀行放款的最高利率,以限制借款需求; 二是規定懲罰利率,對未遵守貸款規定的借款者實行高於正常放款的利率。⑩貸存率。即根據不同時期各地區經濟發展及價格趨勢,規定不同的貸存比例,防止信貸過度膨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