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紅小丑
- 拉丁學名:Amphiprion ephippium(Bloch,1790)
- 別稱:大眼雙鋸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科:雀鯛科
- 亞科:海葵魚亞科
- 屬:海葵魚屬
- 種:大眼雙鋸魚
- 英文名:Saddle anemonefish
基本信息,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俗稱:印度紅小丑
名稱:大眼雙鋸魚
英文名:Saddle anemonefish
拉丁學名:Amphiprion ephippium
命名者及年份:Bloch,1790年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印尼等海域
氣候帶:熱帶,北緯15度和南緯11度之間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置卵型
食性:雜食性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8.1~8.4,比重1.020~1.025
兼容性:安全
性情:一定攻擊性
最小水族箱尺寸:120升
食性:雜食性
體長:可達14厘米
難養度:容易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亞綱:輻鰭魚亞綱
目:鱸形目
亞目:隆頭魚亞目
科:雀鯛科
亞科:海葵亞科
屬:海葵魚屬
形態特徵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呈方形;尾鰭呈扇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紅色至棕色,體側1/2至2/3部分為黑色,身體各鰭均為紅色至棕色。幼魚體紅色,眼睛後方具一白色窄豎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體側後上方具一不明顯至黑色斑塊。隨著成長,白帶逐漸消失,而黑斑點則逐漸擴大至全身。印度紅小丑和紅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的最大區別在於,紅小丑成魚的眼睛後方具一鑲黑緣之白色寬豎帶,並向下延伸至喉峽部,很容易辨認。
生活習性
棲息於泥濘的沿岸海灣水深2-15米之間的水域,通常成對活動於能見度較低的地方。與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和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共生。主要以浮游生物、橈腳類動物、海藻以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在東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Nicobar Islands)、泰國、馬拉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島(Sumatra)一帶海域。
參考文獻
Allen, G.R., 1991. Damselfishes of the world.. Mergus Publishers, Melle, Germany. 271 p. 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