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簕竹

印度簕竹

印度簕竹,別名:茨竹,拉丁文名: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禾本科簕竹屬竿高10-17米,尾梢略彎,下部近勁直;光滑無毛,節處稍隆起,僅於解籜後在籜環上暫時留有長為5毫米的棕色刺毛,分枝習性低,竿下部的分枝為基部膨大的粗長單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縮而成反曲的銳利硬刺,且相互交織而成刺叢,竿中部的分枝為3枝簇生,其主枝顯著較粗長。竿籜遲落;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簕竹
  • 拉丁學名: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 :禾本目(Poales)
  • :禾本科(Gramineae)
  • :簕竹屬(Bambusa)
  • :印度簕竹
  • 分布區域:我國廣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產印度。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10-17米,直徑6-9厘米,尾梢略彎,下部近勁直;節間長10-23厘米,光滑無毛,壁厚1-1.5厘米,節處稍隆起,僅於解籜後在籜環上暫時留有長為5毫米的棕色刺毛,基部第一、二節均生有短氣根;分枝習性低,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節開始分枝,竿下部的分枝為基部膨大的粗長單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縮而成反曲的銳利硬刺,且相互交織而成刺叢,竿中部的分枝為3枝簇生,其主枝顯著較粗長。竿籜遲落;籜鞘背面除近底緣中央部分被有暗棕色刺毛外,余均無毛,乾時縱肋隆起,鞘內面在兩側近頂端被暗棕色刺毛,鞘邊緣的上部稍有皺褶,並生有暗棕色纖毛,先端寬拱形;籜耳由籜片基部向兩側下延而成,與籜片並無明顯界線,呈波狀皺褶,兩表面均被黑褐色刺毛,尤以內表面被毛更密;籜舌高約4毫米,近全緣,密生纖細短纖毛;籜片直立或上部的外展,寬三角形,其基部並不收縮窄,直接下延與籜耳相連,背面(或下表面)無毛或於近基部兩側被暗棕色刺毛,腹面(或上表面)被極密的黑褐色刺毛。末級小枝具7-10葉,葉鞘背面無毛或稍被柔毛;葉耳短小,邊緣具脫落性彎曲繸毛;葉舌低矮;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1-18厘米,寬11-15毫米,上表面僅近基部有少數長硬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
印度簕竹印度簕竹
(資料來源:中國植物物種信息)

分布範圍

我國廣州香港均引入栽培。原產印度,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主要價值

本種為一大型具刺竹類,竹竿通直,粗大而堅實,可作建築及棚架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