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故事

印度神話故事

凡是偉大的文明都有偉大的神話,紛繁複雜的印度神話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其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

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印度神話故事》
  • 作品出處:印度
  • 文學體裁:神話故事
  • 人物:因陀羅,梵天,迦樓羅等
內容簡介,主要的神,內容目錄,

內容簡介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大約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城市化文明,除了後人發現有居住房屋、農牧業生產等的遺蹟,還留下文字印章。古代印度廣闊,包括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即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他們稱自己為“贍部洲”或“婆羅多國”。古代中國人稱他們為“身毒”、“天竺”等,唐代時統一為“印度”。
古印度到公元前 18 世紀時,逐漸被異族侵略,到公元前 15 世紀左右,從中亞來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印度,建立起新的印度文明,他們被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些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後,過著部落制的氏族生活,他們先征服了當地上著居民,然後又各自到相兼併,這樣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小王國,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階級分化,在印度出現了一種按等級劃分階層關係的制度:種姓制度,按種姓制,印度社會成員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種姓稱婆羅門,包括祭司階級,掌管宗教事務;第二和姓稱剎帝利,包括武士,掌握軍政大權;第三種姓稱吠舍,是平民階層,主要從事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主要是些奴隸和僕人,從事農業、捕漁等技藝,專為上層階級服務,前兩種姓為統治階級,後兩種姓為被統治階級。種姓的產生促成了婆羅門教的最終形成(約公元前 1000 年)。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種姓制度的逐漸完善,正當列國紛爭不斷之時,摩揭陀國出類拔萃,在公元前 364 年時,統一恆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區,建立起難陀王朝。然而這個王朝很不穩固,約公元前 324 年,旃陀羅芨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國王是第三代王阿育王,他不僅統一了大片印度國士,還使印度第一次成為歷史上的統一帝國。以後印度歷史上又經歷了幾度的統一、分裂、統一,到公元十八十九世紀才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即英屬殖民地時期。
按照印度歷史發展,其文學進程被分為幾大時期,這裡我們僅以古代文學為主。按通常的分法,它包括吠陀時期(公元前 15- 前 4 世紀)、史詩時期(公元前 4 世紀-公元 3、4 世紀)、古典梵語時期(公元 1 世紀-12世紀)。吠陀時期的文學主要包括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以及闡述這四部分本集的各種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四部吠陀本集產生於公元前 1500~前 1000 年左右,用詩體寫作,語言為吠陀語。後一類闡述書約產生於公元前 1000~前 400 年,由散文創作,用的是吠陀語言演變而成的古梵語。這兩類書統稱為吠陀文獻,當時還有一些與此有關的著作,如語音學、禮儀學、法律學等方面的專書。這些著作產生於婆羅門祭司階層,多表現神話宗教故事,目的是為婆羅門階層唱讚歌。
史詩時期的文學以兩大民族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為主,此外還有屬南方達羅毗荼語系的詩歌文學和巴利語的佛教文學。兩大史詩都是用梵語寫成,其作者為屬剎帝利種姓的蘇多階層,雖書中分別標明作者為毗耶娑和蟻蛭,但後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原始形式的作者,或在史詩編撰中起過重要作用的人。事實上,兩大史詩是集體創作、彙編的。《摩訶婆羅多》約十萬頌,產生於公元前 4 世紀至公元 4 世紀;《羅摩衍那》約二萬四千頌,產生於公元前 4 世紀至公元 2 世紀。兩大史詩主要歌頌了英雄事跡和帝王傳說,顯然它們也是為上層種姓階級服務的。
古典梵語文學上承兩大史詩和佛教文學,又出現了許多與宗教有關的文學,婆羅門教、佛教文學進一步發展,還有耆那教文學、俗語文學。此外,梵語文學中的戲劇、故事、小說以及文藝理論方面也興盛起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的梵語已不再只是宗教語言,它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語言形式,而為文學家所運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大批以往世書命名的神話傳說作品,現存 18 部大往世書和 18 部小往世書。這 36 部書雖以神話為主,但包含有豐富的宗教、法律、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它們實際上是一套古印度的百科全書。
在整個古代印度文學中,神話傳說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從吠陀文學到古典梵語文學時代,每一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基本上都與神話傳說有關,可以說印度神話傳說的數量在世界上是據第一位的,其現存神話資料也是任何國家都不可比的。印度古代神話之所如此發達,這主要與印度宗教發達有關。宗教與人類原始崇拜有關。人類早在氏族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對大自然缺乏認識,於是便寄託神祇,有了神,人們便有了宗教,古印度的祭司把婆羅門教視為自己唯一的信仰,他們一生就是從事宗教禮儀活動的,為了鞏固自己的宗教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來崇拜他們,這些祭司便利用原始的神的故事來編撰出適應婆羅門教祭司的教本,4 部吠陀本集就是婆羅門祭司的創造。隨著婆羅門種姓地位的提高,他們更加著意地推廣吠陀本集,傳播其中的神話思想。到公元前 4 世紀以後,一些由婆羅門種姓與剎帝利種姓結合所生的子女也繼承先輩的傳統,開始為上層種姓及帝王歌功頌德,這些所謂的蘇多階層便是兩大史詩的創作者,他們還把吠陀時代的多神崇拜發展為三大主神崇拜,目的是為了提高婆羅門及剎帝利種姓的地位,為帝國統一服務。此外印度古代的書寫材料落後,任何作品都保存不長,所以始終保持口傳的方式,這種口傳文學為神話傳說的傳播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加之古印度史學不發達,許多真實歷史記載不下來,而在流傳中被人添油加醋,即使有歷史,經多年口傳,也被神話化了。因此,在整個古代的印度文學中,神話文學是絕對重要的內容。

主要的神

吠陀時期的神話
因陀羅:天帝。
阿耆尼:火神。
伐樓那:水神。
閻摩:死神。
蘇利耶:太陽神。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毗濕奴:保護神。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阿修羅:惡魔。
伽羅樓: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很像中國神話中的鳳凰。

內容目錄

目錄
惡僧報
巧匠奇緣
恆河女神和她的兒子
天鵝媒
羅摩王傳奇
莎維多莉
帝釋天屠旱龍
古典梵語時期的神話傳說
史詩時期的神話傳說
吠陀時期的神話
印度神話-導言
安錯的人頭
遊子求知記
“瞎眼”和 “蒼白”的兒子
克里須那的故事
魚腹中的戒指
婆羅門與蛇王
不要王位的國王
伽婆那修士的返老還童
獨角修士
天女烏婆絲的故事
洪水的傳說
尼亞拉姆
神奇的寶壺
魔袋
鹿角仙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