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銀線小丑

印度洋銀線小丑

印度洋銀線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us (Bleeker, 1853),雀鯛科雙鋸魚屬的一種魚類。太平洋銀線小丑,最大體長11厘米,背鰭鰭棘(總數)8-9條,背鰭軟條(總數)17-20條,臀鰭鰭棘2條,臀鰭軟條12-14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洋銀線小丑
  • 拉丁學名:Amphiprion akallopisus (Bleeker, 1853)
  • 別稱:背紋雙鋸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雀鯛科
  • :雙鋸魚屬
  • :背紋雙鋸魚
  • 繁殖方式:置卵型
基本信息,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英文名:印度洋銀線小丑
印度洋銀線小丑
俗名別名:茶公(香港)
命名者及年份:Bleeker,1853年
氣候帶:熱帶,北緯23度和南緯35度之間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食性:雜食性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印度洋銀線小丑印度洋銀線小丑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亞綱:輻鰭魚亞綱
目:鱸形目
亞目:隆頭魚亞目
科:雀鯛科
亞科:海葵亞科
屬:海葵魚屬
種:印度洋銀線小丑

形態特徵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小,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鈍圓形;尾鰭呈扇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一致橙紅色,從頭背部經背部至尾柄上方具一白色紋帶,背鰭軟條白色或黃色,余鰭與體色一致。太平洋銀線小丑與印度洋銀線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後者的白帶自上嘴唇之後開始往後延伸,而前者的白帶則自上唇開始往後延伸,不難分辨。

生活習性

棲息於較淺的沿岸珊瑚礁區水深3-25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強流區水深15米左右的地方。與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和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每隻海葵均被一條較大的雌魚盤據,同時還有一條體型較小的功能性雄魚(functional male,意思是只提供雄性功能、但其性別並不是永久雄性的魚,因為它可根據需要而轉變自己的性別)以及數條成長受阻礙的幼魚。如果雌魚被趕走或自行離去,那么功能性雄魚就會變性為雌魚,而體型最大的幼魚也就承擔功能性雄魚一職,周而復始。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東非洲、馬達加斯加、葛摩群島(Comoro Islands,非洲島國)、塞席爾、安達曼海、蘇門答臘島(Sumatra,位於印尼西部)和千島群島(Seribu Islands,位於爪哇海)一帶海域。沒有在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發現其蹤跡。西太平洋的族群——太平洋銀線小丑(Amphiprion sandaracinos)與之非常相似,常常被混淆。

參考文獻

Allen, G.R., 1986. Pomacentridae.. p. 670-682. In M.M. Smith and P.C. Heemstra (eds.) Smith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