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

印度洋地震,2004年12月26日發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近海的巨大地震與一系列強餘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震級為8.7級;美國地質調查局最初測定震級為8.7級,27日改為9.0級;印度尼西亞地震監測機構稱震級為6.8級。震中位於北緯3.9º、東經95.9º的印度洋中,震源深度30千米。此後該地區又出現數次6~7.3級餘震。2005年3月28日,在蘇門答臘北部(北緯2.2º,東經97.0º)發生巨大地震。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震級為8.5級;美國地震台網測定,震級為8.7級。這次地震是逆沖型構造地震。在地震發生地區,印度板塊相對於緬甸板塊每年以6厘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導致在巽他地區的深海海溝發生板塊斜向會聚。這種斜向運動導致應變分配。沖斷層出現在板塊邊界面,表現為垂直於海溝方向的滑動;而走滑斷層運動發生在幾百千米以外的逆沖斷層和走滑斷層上,表現為平行於海溝的滑動。26日發生的地震正是逆沖斷層突然運動的結果。地震導致大約1 300千米的板塊邊界發生滑動,斷層破裂寬度可能超過100千米,斷層面平均位移大約15米。這次地震是印度尼西亞104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它所引發的海嘯席捲印度洋沿岸的11個國家,共造成超過29.2萬人死亡(見印度洋海嘯)。印度洋地震使進入中國南海的水汽通量明顯增加,引發2005年6月中國華南地區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