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姬瑪哈爾陵

印度泰姬瑪哈爾陵

泰姬陵(波斯語,烏爾都語: تاج محل ),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ممتاز محل)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完美建築”。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泰姬瑪哈爾陵
  • 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
  • 又譯:泰姬瑪哈
  • 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概況介紹,建築歷史,

概況介紹

印度,泰姬·瑪哈爾陵,文化遺產,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印度莫臥兒王朝國王沙賈汗為他的愛妃泰姬o瑪哈爾修建的白色大理石陵墓,位於北方邦的亞格拉,建於1631年到1648年。泰姬陵是印度伊斯蘭教建築中的璀璨明珠,環境非常優美,籠罩著靜穆和祥的氣氛。
泰姬·瑪哈爾陵是世界著名的紀念性建築之一,素有"印度的珍珠"之稱,位於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城郊的亞穆納河南岸,是莫臥兒王朝國王沙賈汗為愛妻阿柔曼·阿紐修建,陵墓得名於其妻的封號泰姬·瑪哈爾。
泰姬陵於1631年動工,每天動用20,000名來自全印度、波斯、中亞的工匠,包括土木建築工、圓頂裝修工、石匠、鑲嵌匠和書法家等各類人。最主要的建築師是土耳其的烏斯塔特·艾哈邁德·拉合里,耗費4000多萬盧比,歷時22年完工。
泰姬陵是宏偉壯麗的伊斯蘭教建築藝術傑作之一,以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卓然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世界聲譽。整個陵園呈長方形,長583米,寬304米,占地17萬平方米,四周圍繞紅砂石牆。
陵墓寢宮居中後部,東西兩側各建有1座樣式相似的建築,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辯廳,對稱平衡,左右呼應。寢宮的四方各有一座高40米的尖塔,內有50層階梯。此塔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而上,登高大聲朗讀《古蘭徑》,高呼阿拉和祈禱朝拜。三百多年來四個高高的大理石尖塔,像是莊嚴肅靜的哨崗保衛著泰姬陵。從大門到陵寢有一條紅砂石築成的條形水池,兩旁是人行道,池水倒影,花草奇異,灌木濃蔭,相互輝映,水池末端即是寢陵。
寢宮用純白大理石砌成,聖潔典雅,建於高7米,邊長95米的正方形石基座中央。寢宮總高74米,下部呈正方形,每條底邊長約57米,四角削去;在正上方石鼓座上,承托著優雅勻稱的半球頂。半球頂直徑約17米,頂端是一座金屬小尖塔。寢宮屋頂平台上有4座小的半球頂涼亭分布四角,圍繞中央半球頂。站在石基四角聳立的尖塔上,可以俯瞰亞格拉全城。這種尖塔俗稱拜樓,是阿訇帶領伊斯蘭教信徒們面向麥加聖地朝拜的塔樓,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建築的特有標誌。
泰姬陵裝飾華麗細緻,在寢宮高大的4個拱門上,用黑色大理石鑲嵌了半部可蘭經文,還有貴重寶石的裝飾性花邊。寢殿內以八邊形廳為中心,另有4間小室,中央一間大,由輻射狀通路聯接著其餘4間小室。宮牆上有珠寶鑲嵌的各式花卉,技藝精湛,光彩照人。中心廳里有一道八邊形的白色大理石透雕圍欄,其上有繁星般閃爍的彩色寶石,欄內下方墓穴放置著泰姬和沙·賈汗的大理石棺槨,石棺上也布滿了奇光異彩的寶石及浮雕。
寢宮內有一扇精美的屏風,上面透雕著莖蔓和花卉圖案,以黃金為梗,翡翠當葉,用紅綠寶石、水晶、瑪瑙等鑲花。花紋製作極為精細,連葉子上的葉脈也清晰可辨,據載是由中國巧匠雕刻而成。由於整座陵墓用純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隨著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時陽光的強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線和色彩就會呈現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圓之夜,景色尤為迷人。正如沙·賈汗所說:"如果人世間有樂園,泰姬陵就是這個樂園"。
沙·賈汗與泰姬有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叫沙傑罕,其妻泰姬·瑪哈爾原名阿姬曼·巴奴,生就天姿國色,在沙傑罕尚未登位時就深受寵愛。巴奴的祖父是被放逐流亡印度的波斯貴族,到印度後被引薦入阿克巴大帝的宮廷。美麗動人的她在青春妙齡時與當時的太子薩利姆相遇,遂一見鐘情,於1612年4月結為夫妻。1628年薩利姆登位,為沙·賈汗帝,巴奴被尊稱為泰姬·瑪哈爾,意為"皇宮中最璀燦的明珠",或"最美、皇帝最寵愛的妻子。"
他倆愛情甚篤,形影不離;即使在沙·賈汗戎馬征戰時,他也攜帶泰姬于軍中。1631年她隨沙·賈汗出征至希爾汗普爾分娩時染病身亡。她最後願望是懇請沙賈汗在她的墓上修建一碑,以表達二人愛情,沙·賈汗遂下令修建了這座被譽為"時間面頰上的一滴淚珠"的陵園。
泰姬陵建成後,沙·賈汗國王仍在位,他對泰姬的情思像一根無形的絲線,纏繞在陵內外。在阿格拉城堡的王宮平台上有一塊黑大理石,國王常坐在那兒遙望陵園。他曾夢想在白色的泰姬陵附近修一座黑色陵墓,用黑白大理石橋連線兩墓,以示愛情的藕斷絲連,然而橋還未來得及動工,他的第三子纂位,將他囚禁7年,一步也不能跨出古堡。他就常站在亭子上,遙望泰姬陵,從清晨到黃昏,從黃昏又到清晨,他老了,眼睛花了,再也不能遙望泰姬陵了。每天在月色與睡夢中追憶往事的他,終於死後被安葬在泰姬陵的石棺中,與愛妻並臥,情思總算有了了結。
泰姬陵的構思與布局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富於哲理。在整體上,泰姬陵建築群布局對稱、結構嚴謹。設計上匠心獨運,配合巧妙,用半球頂寢宮打破正方形台基的單調,四周的尖塔分散了弧形天際線突兀凌空的沉重感,使建築整體豐滿、均衡、協調。陵墓東西兩側的兩層紅砂石的清真寺翼殿,烘托著白色大理石的陵墓,色彩對比十分鮮明,相映成趣。陵園前的方形花園,被緞帶般的池水和兩旁的數條石徑切割成整整齊齊的花圃,展現了幾何圓形的美觀。凡來此遊覽者,無不為這人間傑作所驚嘆不已。1983年泰姬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歷史

泰姬陵於1631年(另一資料:1632年)開始動工,歷時22年(另一資料:18年),每天動用2萬役工。除了匯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築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期蘭地區的建築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共耗費4000萬盧比),這導致莫臥爾王朝的衰落。沙·賈汗國王本原計畫在河對面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線,與愛妃相對而眠。但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Aurangzeb)弒兄殺弟篡位成功,沙·賈汗國王本人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汗每天只能透過小窗,悽然地遙望著遠處河裡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鬱而死(病死)。但有幸的是,沙·賈汗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內他的愛妃泰姬的身旁。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里外的採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裡的那種純白色建築。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制的門,裡面有金制欄桿和一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個風景區內,莊嚴雄偉的門道象徵著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圓頂的亭閣。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面鑲嵌著幾百個銀釘。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現在的門是銅製的。
關於沙·賈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邊為自己建一座同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傳說似乎沒有太多的真實性。他的兒子奧朗則布於1658年宣布為帝,並把他的父親軟禁在阿格拉一個城堡內達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賈汗能從城堡遠遠眺望泰姬陵。後來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面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侯邁因在德里的陵墓於1564年動工,它是泰姬陵的雛形,牢固、威嚴而不是精緻、黃雅。17世紀70年代奧朗則布在奧芝加巴德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沒有泰姬陵的魅力與和諧。德里的另一陵墓賽夫達賈之墓於1753年動工,被稱為是“莫臥兒建築最後的閃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們盡力設法要運河看的建築物。這些紀念陵墓都有一個標準的模式——一個大的洋蔥形狀的拱頂、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這些東西融化在一起,創造出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築。與孟加拉的總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劃的陰謀相比,泰姬陵內珍貴財寶的失竊可謂微不足道。19世紀30年代,他謀劃拆除當時疏於管理、雜草叢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運往倫敦出售。只是因為從德里紅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買主,這個計畫才作罷。後來,在1900年當了印度總督的柯曾重新修復了泰姬陵。
泰姬陵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築毫無瑕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它不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他給人類的一份厚禮。 這座世界七大建築奇蹟背後其實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歷史,了解它的歷史的背景,確能增加觀賞泰姬陵的趣味。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其愛妃阿姬曼·芭奴,動用了數萬名工人,以寶石鑲飾修建陵寢,圖案之細緻令人叫絕。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六十二米,令人嘆為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四十一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三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陵園占地十七公頃,為一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沙石牆,進口大門也用紅岩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的背面各有十一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大門一直通往沙傑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則擺放了他們的石棺,壯嚴肅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