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亦稱“全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又譯“回教聯盟”。印度尼西亞第一個穆斯林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於泗水。曾先後提出人民參與政治、反對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壓迫、各宗教一律平等和提高穆斯林素質等主張。1921年改名“伊斯蘭聯盟黨”。1942年日本侵占印尼後,聯盟被迫停止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
- 別名:全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
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亦稱“全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又譯“回教聯盟”。印度尼西亞第一個穆斯林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於泗水。曾先後提出人民參與政治、反對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壓迫、各宗教一律平等和提高穆斯林素質等主張。1921年改名“伊斯蘭聯盟黨”。1942年日本侵占印尼後,聯盟被迫停止活動。
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亦稱“全印度尼西亞穆斯林聯盟”,又譯“回教聯盟”。印度尼西亞第一個穆斯林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於泗水。曾先後提出人民參與政治、反對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壓迫、各宗教一律平等和提高穆斯林素質等...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印度尼西亞政治組織。1912年成立,創始人佐克羅阿米諾托(Umar Said Tjokroaminoto,1882—1935)。前身為“伊斯蘭商業聯合會”。最初宗旨為獎勵民族企業,促進經濟互助,振興伊斯蘭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發展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眾性組織。1921年分裂。1930年改組為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黨。
印尼伊斯蘭教聯盟黨,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政黨。基本信息 1929年成立,原名“伊斯蘭教聯盟黨”(PSI)。歷程 其前身系1909年成立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伊斯蘭商聯”; 1912年9月在佐格阿米諾多(Umar Said Cokroaminoto,1882—1934)領導下,於泗水改組為“伊斯蘭教聯盟”。1916年7月在萬隆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後...
1619年,荷東印度公司占領雅加達,開始了長達350年的對印尼的殖民掠奪。印尼各族人民展開了反抗鬥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由伊斯蘭教領袖領導的反抗有蒂博·尼哥羅起義(1825~1830)、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比達里教派起義(1821~1837)和亞齊戰爭(1873~1913),沉重地打擊了荷蘭殖民主義者。1912年“印尼伊斯蘭聯盟”...
印尼穆斯林黨,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政黨。批准建立 1968年2月20日經印尼政府批准建立。政黨宗旨 旨在吸收未參加政黨的各團體,如“穆罕默迪亞協會”及工人、農民、漁民、教師、學生、婦女、科學家等專業性伊斯蘭教協會為會員,以參加普選。“人民協商會議”分配予該黨議席。政黨演變 1973年1月5日與伊斯蘭教師聯合會、...
國民使命黨(PARTAI AMANAT NASIONAL):成立於1998年8月23日,黨員多為第二大穆斯林團體穆罕默迪亞(MUHAMMADIYAH)成員,具有伊斯蘭現代派特徵。簡介 主張三權分立制衡、人民主權、經濟平等、種族宗教和睦等。2004年大選獲53個議席,是國會第五大黨。總主席蘇特里斯諾·巴黑爾(SOETRISNO Bachir)。華裔議員候選人陳榮富 ...
在鬥爭中,起義水兵提出“釋放政治犯”、“英國從印度尼西亞撤軍”等政治口號。但是,由於缺乏堅強的領導,雙方軍事力量的懸殊,以及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的反對,海軍中央罷工委員會於2月23日通過停止起義的決定。不久,起義領袖和900餘名水兵被捕,5000名水兵被迫提前退役。在起義水兵的帶動下,英印軍隊的士兵、皇家...
選擇“先物質、後精神”的印尼民族黨、基督教黨、天主教黨、平民黨和印度尼西亞獨立維護者協會五個政黨被合併為“印尼民主黨”,而選擇“先精神、後物質”的伊斯蘭教師聯合會、印度尼西亞穆斯林黨、伊斯蘭教聯盟黨和白爾蒂伊斯蘭教黨被合併為“建設團結黨”。這次合併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政治黨派的動員能力,進一步牽制...
亞齊特別行政區(Nanggroe Aceh Darussalam)位於印尼最西部,蘇門答臘島最北端,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首府班達亞齊。人口500多萬,其中98%信奉伊斯蘭教。亞齊歷史上曾長期存在分離主義運動,2001年,印度尼西亞給予亞齊特別自治權,允許其伊斯蘭教法自治;2005年印度尼西亞政府與“自由亞齊運動”獨立組織簽署和平協定;2006年...
亞齊國(Atjeh),全稱叫亞齊蘇丹國(Sultanate of Aceh),官方名稱是亞齊達魯薩蘭國(Kingdom of Aceh Darussalam),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伊斯蘭教王國(約1500~1873)。南宋趙汝適《諸蕃志》稱“藍無理國”,《島夷志略》稱“喃呸里國”。原為麻諾巴歇屬國。發展歷史 建立 13世紀末,印度、波斯和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