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山天寧寺

卦山天寧寺

卦山天寧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西北,坐落在城北2.5千米卦山之中。天寧寺全稱天寧萬壽禪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

卦山天寧寺座北朝南,由天寧寺、石佛堂、書院、朱公祠、聖母廟、文昌宮等六組建築組成,另外還有環翠亭、戲台、華嚴塔、墓塔林等附屬建築。共有殿堂樓閣200多間。元代,寺為天寧萬壽院。清鹹豐年間,重修天寧寺8年,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告竣。清宣統三年(1911年),再次維修。1981年,省文物局撥款9000元維修寺院。

2006年6月,卦山天寧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卦山天寧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西北
  • 占地面積:4000 m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年代: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6-356-3-59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漢魏六朝,為道家所居。
唐貞觀元年(627年),創建了石佛堂。
唐貞元二年(786年),北京(今太原古城營一帶)留守、太原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李說,督建天寧寺於卦岳之懷。
唐貞元十二年(796年),佛教華嚴宗隆重舉辦了道場。
唐貞元十六年(800年),普光明殿告竣。
元代,寺為天寧萬壽院。
明永樂五年(1407年),金裝大雄寶殿三佛。正統年間,寺遭火焚,禪師心印募修大雄寶殿。
明景泰五年(1454年),重修西廊。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東西配殿,翌年重建石佛堂。
明正德三年(1506年),重修大殿。
明正德十三年(1516年),千佛閣三尊鐵佛鑄成。
明萬曆六年(1578年)七月,重修石佛堂,建廊室,金裝佛像。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始依崖修築七十二台階及石碑坊。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創建卦山書院。
清乾隆三十三年秋(1768年),雷雨彌月,知縣莊繩祖將卦山倒伏之20餘株古柏售銀千兩充公。經坡底村榮爾仁、瓦窯村王思忠等人上控山西布政司朱珪,判於維修寺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朱公祠。
清嘉慶九年(1804年),再修大雄寶殿。
清道光五年(1825年),復修千佛閣。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縣黃樹賓重建天寧寺山門。
清鹹豐年間,重修天寧寺8年,於同治二年(1863年)告竣。
清宣統三年(1911年),再次維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26日,侵華日軍焚毀聖母廟山門、鐘鼓樓、外院閣廳、僧舍,卦山書院以及文星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閻系政權拆毀三十三天唐建華嚴經塔及清建玄武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53年首次撥款維修石佛堂。
1955年夏,風雨摧毀卦山柏交亭。
1959年,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寺院,重建卦山書院。
1964年7月,山西省檔案館移駐寺內,鐵鑄、泥塑、木雕的各類佛像150多尊毀棄幾盡,殿堂樓閣更作他用。
1967年,“紅衛兵”破舊立新,將大雄寶殿僅留的3尊大佛挖眼剖腹,元明版經書、銅鏡及宋代書法家米喆題額一掃而空。
1976年到1980年,縣藝校占住寺院,將石佛堂東西兩廊拆除。
1977年,拆毀環翠亭和山神廟。
1981年,省文物局撥款9000元維修寺院。
1982年,搬遷柰林村梵庵寺大小佛像20餘尊及木龕虛堂於寺中。
1983年,省文物局撥款1.5萬元,翌年撥款38.5萬元,修築瀝青公路,重修天寧寺,重建環翠亭與石佛堂。現存建築均屬明清兩代。寺西寺東有墓塔兩群,其中,西塔群15座:元代3座,明代6座,清代1座,另有5座字跡剝落不清;東塔群兩座,為明代建築。元前墓群在瓦窯村西卦兒地,於1981年前被陸續毀棄。

建築格局

卦山有寺,叫做天寧寺。山是名山,寺也是名寺。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大師曾在此講經說法,天寧寺也因此成為華嚴宗的重要道場。天寧寺的建築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樓、66級台階、山門、千佛閣、大雄寶殿、毗盧閣,左右兩側分別建有東西廂房、鐘鼓樓等。天寧寺與始建於唐初的石佛堂以及明清增建的聖母廟、朱公祠、文昌宮、卦山書院等匯集成一組氣勢恢宏的古建築群,分屬佛、道、儒、園林、專祠5個系列,薈萃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山門之上,北宋書法家米蒂手書的橫匾“第一山”3個字遒勁飄逸,給卦山天寧寺平添了幾分神韻。石佛堂是卦山最高的一座寺廟。可沿石階小路進入寺廟,有一座建於樹上的觀音殿。觀音殿小巧精緻,玲瓏剔透。石佛堂前可俯視卦山全貌。卦山書院,建於清康熙年間。書院前,有37級回音階,拾級而上,鏗鏘有聲,更顯出書院的清幽雅靜。
卦山,因山形如卦象而得名,卦山天寧寺是山西省交城縣的地標名勝,位於交城縣城西北。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座北朝南,由天寧寺、石佛堂、書院、朱公祠、聖母廟、文昌宮等六組建築組成,另外還有環翠亭、戲台、華嚴塔、墓塔林等附屬建築。共有殿堂樓閣200多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天寧寺最先開鑿石佛堂石佛,相傳有印度僧人“華嚴法師”在此講經說法。貞元二年(786年),河東節度使李說夫婦捐贈巨資,由道融禪師主持修築天寧寺,使其成為華嚴宗名剎。天寧寺留存有許多珍貴文物,特別是其中一些古代鑄造文物,是中國古代鑄造文物的寶貴遺產。天寧寺千佛閣,高二層,閣內是元朝鑄造的三尊鐵佛,高6米,每尊佛像旁又有六尊鐵鑄和尚相侍,高約2米。在千佛閣四壁上可以看到有兩層木閣,原來在每閣中都有風格迥異、做工精巧的大小坐佛各一尊,大者如成人,小者不盈尺,現已損壞。天寧寺千佛閣前明代鑄造大鐵碑《鑄成鐵佛之記》碑,碑身和碑座是一體的。這種碑身與碑座用鐵一起澆鑄而成的碑刻,在中國的碑記史上是較罕見的,其碑文或蒼勁挺拔,或飽滿穩健,功力頗深。

文物遺存

  • 明代大鐵碑
據碑銘所知,大鐵碑鑄於明代正德十年(1518年),高1.83米,如圖1所示。鐵碑上的碑文由當時交城縣知縣崔志仁撰文,記載了明正德七、八兩年(1512~1513年)當地百姓因祈雨之應而捐助天寧寺南殿鑄造鐵佛始末,再由山西匠人翻鑄而成,鑄出的字跡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對於研究了解當時的歷史和宗教情況,很有參考價值。至於碑文所記述的明代3尊大鐵佛,曾一直供奉於天寧寺的千佛閣中,在1965年時被人為砸毀,但慶幸的是鐵碑保存了下來。鐵碑上共有碑文500多字,在碑文四周鑄有精美的紋飾。碑額鑄有二龍戲珠浮雕圖案。碑座上鑄有柳樹和吉祥花卉圖案。鐵碑上所鑄各種紋飾圖案,造型美觀,工藝精良,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鐵碑的鑄成,反映了明代山西在生鐵冶煉和鑄造技術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鐵碑的碑身和碑座,是用傳統的陶范(泥型)法,分塊造型整體鑄成。是當時山西平遙想的金火匠人張公義、張明皋、張增等人所鑄,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但銘文和紋飾圖案,仍然清晰如新,毫無銹跡,是中國古代一件珍貴的鑄造文物,在古代留存的金屬碑刻中更是罕見。

保護措施

2006年6月,卦山天寧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信息

地址

卦山天寧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城西北,座落在城北2.5千米卦山之中。
卦山天寧寺

交通

自駕: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