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利亞斯龍是一種發現於西班牙的獸腳類恐龍。起初它被鑑定為角鼻龍類,但後來的研究認為它屬於巨齒龍超科。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都認為它屬於棘龍類的棘龍亞科,且這一結論同時得到了簡約法和貝葉斯法的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馬利亞斯龍
- 拉丁名:Camarillasaurus
- 模式種:西氏卡馬利亞斯龍(Camarillasauruscirugedae)
- 分類位置:巨齒龍超科,棘龍類,棘龍亞科
- 產地:西班牙,特魯埃爾省
- 時代:早白堊世,巴雷姆期
- 地層: 卡馬利亞斯組(Camarillas Formation)
- 命名人:Bárbara Sánchez-Hernández和麥可.本頓(Michael Benton)
命名由來,基本信息和形態學,系統發育位置,伊比利亞地區的棘龍,多種中大型棘龍類在同一地點共存,
命名由來
屬名意指發現這隻恐龍的地層,種名是為了紀念化石的發現者Pedro CirugedaBuj。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卡馬利亞斯龍目前僅有一具標本,即正型標本MPG-KPC1-46,保存了側齒的尖端,2片幾乎完整的胸骨板,1節有損壞右側的肩胛烏喙骨,幾乎完整的薦椎前肋骨,一些肋骨碎片,靠後的頸椎和前部的背椎,幾乎完整的中部脊椎骨,兩節損壞的背椎椎體,有破損的薦椎,1節神經棘,帶有前關節突的破損椎體,3節破損的前部尾椎椎體,4節中後部尾椎,1塊破損的後部尾椎錐體,1塊幾乎完整的脈弧,右側脛骨的近端.
卡馬利亞斯龍可通過以下特徵組合鑑定:脛骨近端非常顯著的前後向延長,前後向長度與內外側寬度的比值為2.8。脛骨上有一條縱向的溝,位於腓骨脊的前外側面。脈弧上具有一條很明顯的溝,長度幾乎與脈弧的長度相等。脈弧的遠端具有一關節面。
系統發育位置
早期的研究認為卡馬利亞斯龍是一種角鼻龍類,其系統發育位置較泥潭龍更為進步,但是較角鼻龍則更原始。近期的研究更傾向於認為卡馬利亞斯龍屬於棘龍類。2021年的一項研究的系統發育分析認為卡馬利亞斯龍屬於巨齒龍超科,但由於樹的解析度非常差以至於整個巨齒龍超科的拓撲結構是一個巨大的多分支結構,因此無法判斷它與哪個類群的親緣關係更近。近期棘龍類的系統發育分析認為卡馬利亞斯龍屬於棘龍類的棘龍亞科,且為該類群中最早分異出去的成員。這一結果同時得到了簡約法和貝葉斯末端定年法的支持。
伊比利亞地區的棘龍
已有的研究顯示棘龍亞科的恐龍和重爪龍亞科的恐龍在歐洲地區共存過,尤其是在伊比利亞半島。棘龍亞科的成員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早白堊世岩層中是比較常見的。它們主要發現於三個具有歐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地層的盆地中,其中有三種是正式命名的,包括近期發現的物種包括發現於西班牙馬埃斯特盆地的巴利沃納女獵龍,發現於葡萄牙盧西坦統盆地的伊比利亞棘龍,還有就是近期被歸入到棘龍類棘龍亞科中的卡馬利亞斯龍。除此之外還有在西班牙發現的歸入到棘龍類的爪子和牙齒的化石。依據目前挖掘出的牙齒化石,在伊比利亞半島可能還有很多種未定種的棘龍類。發現於馬埃斯特盆地的棘龍類主要生活於巴雷姆期。發現於卡梅羅斯盆地的棘龍類生活於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發現於葡萄牙的重爪龍亞科成員主要發現於盧西坦統盆地中的下巴雷姆階岩層。
多種中大型棘龍類在同一地點共存
依據現有的研究進展,多種中大型棘龍類共存的現象似乎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摩洛哥卡瑪卡瑪群可以鑑定出兩種形態的棘龍類脊椎骨,兩種形態的方骨,兩種形態的吻端和兩種形態的額骨。在巴西的羅莫爾多組至少發現了兩種棘龍類的恐龍,包括激龍和崇高龍(這兩種也可能是同物異名)。一些證據顯示泰國地區的闊瓜組也存在至少兩種棘龍類。這些證據顯示,在同一地區的同一地層存在兩種或更多的棘龍類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種大型獸腳類共存的現象也出現在其它的獸腳類恐龍中,比如北美洲的大型暴龍類懼龍和蛇發女怪龍的共存,以及莫里遜組的異特龍,食蜥王龍,蠻龍等的共存。多種大型獸腳類恐龍的共存往往涉及不同種類的食性分化,或是在微生境上的分化。然而,棘龍類較為複雜的古地理分布和不穩定的系統發育關係使得解決這一問題變得很困難。未來的工作還需要建立在更穩定的系統發育框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