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茨—波斯托假設

卡茨—波斯托假設,亦稱“K—P假說”“意義保持假設”。1964年由轉換生成語法學派卡茨(Jerrold Katz,1932—2002)、波斯托(Paul Martin Postal,1936— )提出。針對早期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只有嚴格的句法規則,而沒有語義解釋規則,從而既可以生成The boy plays the football(男孩踢足球)這樣的合格句子,也可以生成The football plays the boy(足球踢男孩)這樣句法合格、語義不通的句子。本假設提出“完整的語法理論應包括語義部分。但語義規則是解釋性的,不是決定性的,必須依附於句法規則;語義規則只對深層結構起作用,句法轉換不改變句子的意義”。語義規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於從詞庫調入深層結構的詞語進行選擇限制,並對由此生成的深層結構進行語義投射限制。這一假設成為生成語法標準理論階段語法模式的基礎。參見“投射規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茨—波斯托假設
  • 別稱:K—P假說、意義保持假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