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琳·史尼曼,美國藝術家。
2017年5月13日,卡若琳·史尼曼被授予金獅獎終生成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若琳·史尼曼
- 外文名:Carolee Schneemann
人物簡介,人物作品,人物榮譽,
人物簡介
史尼曼的創作受到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代表作《戲劇及其重影》)、西蒙∙德∙波伏娃(Simon de Beauvoir,女性主義先驅)以及威爾海姆∙賴希(Wilhelm Reich,美國性心理學家)的三重影響。貝爾實驗室的詹姆斯∙特內(James Tenney)和詩人查爾斯∙奧森(Charles Olson)對其影響也十分顯著。作為女性,她在巴德學院學習時絲毫不受重視,她的男友甚至盜走她的畫筆,因為他比她“更需要”。她發現,藝術領域中男性的獨斷讓女性的名字無處安放,然而對女性的刻畫卻偏頗得讓人無法接受。
從備受爭議的1960年代起,卡羅琳∙史尼曼在40多年間不斷地進行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實驗。她的作品涵蓋了裝置、繪畫、拼裝、攝影、電影與拼貼畫等形式,致力於將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交還給女性。但觀眾的反應卻幾乎無一例外:這不就是那個赤身露體的女人么?
1964年開始的電影《融化》(Fuses)從貓的視角,見證了她的性愛。在當時的環境下,史尼曼進行得異常艱辛,只能在製作色情片的小工作室秘密創作。
1975年,史尼曼最受爭議的代表作《內在捲軸》(Interior Scroll)震撼上場。
1976年,《達至與包括她的極限》(Up to and Including Her Limits)中,史尼曼懸在一根繩索上,手持彩色粉筆,繩索晃動身體搖擺,便在碰觸到的地方隨意塗鴉。
1994年的,《生命之繩》(Mortal Coils)也充分利用了繩索。這一裝置作品是史尼曼為了紀念兩年內去世的15位朋友而作的,其中包括約翰∙凱奇(John Cage)、夏洛特∙摩爾門(Charlotte Moorman)和漢娜∙維爾克(Hannah Wilke)。展示房間燈光昏暗,這些人的肖像和身體(破碎地)顯示在牆壁上的螢幕中,同時天花板上懸掛著15根繩子,緩緩轉動,末端浸在地板上的麵粉堆里。轉動的過程中,繩子將麵粉盪開,象徵著死亡對生命的侵蝕,不可阻擋。
人物作品
《肉之樂》、《融化》以及《內在捲軸》等女性主義作品,還包括更廣泛的人道主義關懷:從抗議越戰的《越南—裂片》(Viet-Flakes,1965年)和《大雪》(Snow,1967年),到針對貝魯特的《黎巴嫩系列》(1983-1991年),到思考疾病的《黑死病紀念柱》(Plague Column,1996年),直至紀念9.11事件的《終端速度》(2001-2005年)與記錄美國社會不平等的紀錄片《吞噬》(Devour,2007年)。
人物榮譽
2017年5月13日,卡若琳·史尼曼被授予金獅獎終生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