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卡斯塔尼亞羅戰役
- 地點:阿迪傑河河畔的卡斯塔尼亞羅
- 時間:1387年3月11日
- 參戰方:帕多瓦;維羅納
- 結果:帕多瓦獲勝
- 參戰方兵力:帕多瓦9000人,維羅納1.2萬人
- 傷亡情況:維羅納軍死700餘、傷800餘,被俘4000餘人
- 主要指揮官:約翰·哈克伍德;喬凡尼·奧德拉菲
混亂的北義大利,兩軍對陣,針鋒相對,大獲全勝,僱傭兵時代揭幕,
混亂的北義大利
但隨著羅馬教廷在14世紀的分裂,以及神羅皇帝勢力的消退,北義大利地區也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期。抓住機遇的城市或地區,開始大力發展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彼此間的爭霸戰爭也逐漸多了起來。
同時,有了閒錢的他們也不滿足於動員民兵完成不定期的戰爭。僱傭兵制度便在當地悄然興起。經過一系列水平有限的預演,1387年的卡斯塔尼亞羅之戰終於打響。此戰不僅在規模和水平上超過以往的大部分北義大利內戰,也在戰術編組、兵源結構和交戰風格方面有著決定性作用。
兩軍對陣
作為參戰一方的維羅納軍隊,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個時代的過渡產物。作為指揮官的喬凡尼·奧德拉菲,本人就是地方貴族代表,但也是一名早期的職業僱傭軍承包商。
他帶往卡斯塔尼亞羅戰場的部隊里,依然有4000人左右的民兵部隊。這些人是之前的北義大利軍隊主力,主要由城市居民和附近鄉村裡的自耕農組成。他們中的精銳是可以為自己購置弩機的有產者,並能夠僱傭至少1名重步兵做自己的肉盾跟班。這些民兵可謂是中世紀義大利軍事文化的經典傳承者。
但在僱傭兵大量湧入北義大利的時代,奧德拉菲的主力人馬都是四處謀生的無地騎士、破產貴族、領主次子等早已有軍事經驗的外圍菁英階層。他們主要以騎士或重騎兵的身份加入僱傭大軍,並使義大利地區的騎兵比例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原本以馬戰為短板的義大利,一下子成為了騎兵縱橫馳騁的戰場。而在條件不允許時,他們也樂於下馬步戰。以非常類似重步兵的方式,組成方陣和線列。這對於自小接受各類武藝訓練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奧德拉菲的麾下就集中了12000名這樣的亡命之徒。很多人在本國和母邦或許只能作為步兵參戰,卻在義大利接受了最充裕的資金供養。足以將自己武裝成類似騎士的模樣。
造成如此多外國人進入義大利的原因,不僅僅是當地土著的經濟發展和戰鬥需求。已經在法國進行了一代人的百年戰爭,才是推動這輪風波的根本性因素。尤其是在1356年的普瓦捷戰役(普瓦捷會戰)前後,使用國家僱傭兵制度的英國人,在法國南部保有大量軍隊。
停戰協定簽訂後,很多大小不一的軍隊被就地解散。但大部分人已不願意重回家鄉務農,便繼續滯留法國南方。其中就包括了帕多瓦軍隊一邊的臨時主帥--約翰·哈克伍德。
由於最多只是小地主家庭的次子,哈克伍德的早年經歷沒有太多價值被當時人記錄。早早離開家鄉的他,一度混跡倫敦城,成為了皮革作坊主的學徒。但在他出生之前,全英格蘭的地方都有國王下令組織的武藝訓練。其中就以練習長弓射擊最為普及。
英軍在1346年跨海進攻法國後,哈克伍德便應徵加入戰爭。到1356年的普瓦捷戰役獲勝後,他已經成為了一批老兵的頭面人物。隨即,約翰就加入了成立於法國南部的僱傭兵公司——偉大軍團。
這個偉大兵團,因為主要成員身穿白色衣服或標識,又被時人戲稱為“白色軍團”。哈克伍德這樣有軍事經驗的富農子弟,在裡面混的如魚得水。先是靠著士兵擁護,被選舉為白色軍團的頭面人物。接著,又主動劫掠了另立教廷的阿維尼翁教皇。
最終,在教皇的無奈“規勸”下,哈克伍德帶著軍團進入義大利北部討生活。靠著大量有戰爭經驗的老兵支持,白色軍團很容易在各個城市間尋得僱主。他們的戰鬥力遠勝普通民兵,作風也更加殘忍可怖。最後幾乎成為了佛羅倫斯共和國的保護人。但不滿足於此的哈克伍德,還會以佛羅倫斯為總部,接受其他城市的僱傭。
1387年初,哈克伍德就受僱於帕多瓦人,帶著自己的一支小規模精銳北上。根據當時已經形成的行業規範,僱傭軍團在平日裡是不會花錢養太多的閒人的。除了軍團的指揮官本人和一名同時兼任HR與市場總監的義大利士紳,大部分有編制的成員本身也是小型承包商。他們可以單獨湊成一支小規模軍隊,也可以分頭招募士兵加入。
這也是哈克伍德敢於只帶1100人就北上的原因。他的分包商與帕多瓦本地貴族,早就開始了規模龐大的招兵活動,最終為他又提供了8000多人的額外軍隊。
這年的3月11日,兩支軍隊在卡斯塔尼亞羅附近的戰場遭遇,便在阿迪佩河(阿迪傑河)畔列陣。一條不大的運河將兩軍陣地分開,同時也限制了僱傭兵們最愛的騎馬作戰。於是,哈克伍德與奧德拉菲都下令重甲部隊下馬,分別組成了各自的第一和第二天戰線。無論屬於哪方,這些人都由來自法國、德意志地區、英格蘭和義大利本地的騎士或扈從為主。
但奧德拉菲的布陣更加保守一些,第一線部隊憑藉數量優勢而排成密集的大型橫隊。其餘人則以各自的分包商為核心,組成規模較小的分隊。一旦前方的戰線出了漏洞,他們便可以及時補上。哈克伍德則根據百年戰爭的經驗,將有限的重甲兵部署成6個分隊,前後各布置3個。這樣的好處自然是保持靈活調度之餘,也不會使單個分隊的規模太小。
雙方麾下還有數量不等的遠射部隊,不少人以散兵形式部署在兩條重步兵戰線之間。但靠近沿海的帕多瓦人,擁有一支炮兵部隊。哈克伍德便將他們與弩手部署在一起,安置到重步兵右手邊的側翼位置。通過斜角射擊,他們可以有效攻擊對手的弱側。
至於哈克伍德與他帶來的直屬部隊,則包括了600騎士和500騎馬的長弓射手。他們全部被放置在第三線位置,成為總預備隊。奧德拉菲也將幾百騎兵分成預備隊與自己的私人近衛,安排在第三與第四線位置上。至於徵召的民兵部隊,則因為覺得不可靠而留在後方。他們的任務是防禦營地,並管好騎兵們的馬匹。
此外,雙方還都有自己的軍旗戰車。這種鼓舞士氣和榮譽的方式,已經成為了當時義大利北部的作戰流程。軍旗戰車若是被對手攻陷奪取,則意味著全軍的陣線不是被洞穿就是被包抄。這會嚴重打擊本方將士們的信心。因而,居於弱勢的一方,總會想辦法優先攻擊對手的軍旗位置。
針鋒相對
戰鬥在帕多瓦炮兵的轟鳴聲中開啟。儘管14世紀的火炮沒有靠譜的射速與精準度,還是對密集布陣的敵人有很大威懾力。奧德拉菲便下令第一線下馬騎士們渡河強攻。這些人披掛沉重的裝備,較為整齊的踏過濕漉漉的地面,很快同對面的第一線扭打起來。帕多瓦的下馬騎士們,利用對手需要渡過小運河的機會,主動發起反衝鋒。在數量相當的情況下,很快阻擋了維羅納人的兵鋒。
奧德拉菲便下令第二線人馬集團出動,準備用數量優勢將帕多瓦軍一舉壓垮。在下令之前,他特意觀察了對面的敵軍後方。由於發現哈克伍德的旗幟還在原地,就放心大膽的出動了後備兵力。
但哈克伍德其實早已離開了戰鬥開始時的第三線位置。他故意將旗幟都留在原地,造成自己堅守預備隊位置的假象。同時,利用河畔的林地掩護,率領1100人的直屬部隊向右翼迂迴。由於所有人都配有乘馬,這樣的機動便很快完成。接著,所有人暫時停止前進,等到奧德拉菲開始動用後備兵力。他事先還與其他指揮官約定,等到維羅納人全軍出動,就要以一支火箭向自己傳遞進攻信息。
此時,帕多瓦人的第二線下馬騎兵也被迫上前增援。超過萬人的步兵,在運河邊大打出手。場面不僅混亂,也嚴重吸引了奧德拉菲的注意力。部署在側翼的弩手和火炮,則不時掃過維羅納人的側翼,抵消著他們的數量優勢。
哈克伍德看到火箭划過天空,立刻下令迂迴的伏兵進攻。600名騎士和重騎兵便策馬沖入林地,猛攻維羅納下馬甲兵的左後方。突如其來的一擊,讓維羅納人猝不及防。原本因合二為一而更為密集的陣線,開始出現集體潰逃現象。
大獲全勝
奧德拉菲的預備隊迅速上前,卻遭到了數輪長弓射擊。這些經驗豐富的百年戰老兵,騎在馬上就能拉開長弓,給予沒有心理準備的對手以犀利的回擊。在維羅納騎兵的衝鋒力度降低後,哈克伍德的600騎士又調頭沖向他們。沒經歷過什麼大場面的義大利騎兵,被這輪反撲給瞬間擊潰。大部分人調頭就跑,並順勢沖亂了奧德拉菲和他的親衛隊。跟在義大利人屁股後的白色軍團騎士,很快便抓住了驚魂未定的奧德拉菲,也奪取了維羅納人的軍旗戰車。
接著,第三輪衝鋒殺向了由維羅納民兵把守的設防營地。由於已經有大量的騎兵和下馬騎士逃跑,更加缺乏戰爭經驗的民兵也士氣全無。在看到軍旗戰車被奪取後,他們非常主動的開始後撤。將營地及大部分馬匹都留給了哈克伍德的白色軍團。這促使更多在前線戰鬥的維羅納兵士開始逃跑,但很多人已經身陷重圍,在不情願中淪為俘虜。
戰後,哈克伍德發現自己和帕多瓦人一起,聯手俘虜了超過4000名維羅納僱傭軍。他們在數量居於劣勢的情況下,殺死了700多敵軍、打傷800多人。這些數量相加,基本上就是維羅納人全軍主力的一半。而白色軍團和他們的臨時盟友,則只有很小的損失。
僱傭兵時代揭幕
通過卡斯塔尼亞羅之戰,晚年的哈克伍德也達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回到弗洛倫撒的他和白色兵團,顯得地位更加穩固。他在此戰中的許多亮點,也直接啟發了之後一個多世紀裡的義大利軍人。
此後的義大利軍隊,開始越來越多地重視側翼襲擊而多過正面強攻。各僱傭軍團之間也逐漸形成行業規範,絕不輕易對投降者或俘虜痛下殺手。更多的火炮、重甲和步兵遠射武器,被不斷改良出來。中世紀義大利的僱傭兵時代,就此才是正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