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走馬(卡拉角勒哈)

黑走馬(哈薩克舞蹈)

卡拉角勒哈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走馬,哈薩克語“卡拉角勒哈[1]”,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在阿勒泰地區開始流行,逐漸傳入新疆各地,黑走馬原是蒙古曲,後流傳到哈薩克族當中,廣泛流行起來。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而“黑走馬”更是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舞蹈,關於它的來源,在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薩克族小伙子發現了一群野馬,他揮動套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馬。小伙子歷盡種種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它馴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馬。當他騎著黑走馬回到阿吾勒(家鄉)時,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祝賀。小伙子在馬上和馬下,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從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表現草原上駿馬賓士時矯健姿態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走馬
  • 外文名:卡拉角勒哈
  • 舞者:老人、婦女、小孩都可跳
一、歷史起源,起源一,起源二,二、發展傳承,三、相關介紹,

一、歷史起源

起源一

關於黑走馬”樂曲的產生,在哈薩克民族中也同樣流傳著一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相傳蒙古人強大之後,為了和哈薩克人爭奪草場,曾經發生了很多次的戰爭。戰爭迫使哈薩克人逐步向伊犁河流域遷徙。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牧馬人了解了馬的習性,他們知道在被搶走的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馬特別通人性,能聽懂牧馬人的斯布孜笛聲。失去愛馬的牧馬人在焦急無奈之時時,就坐在山頭上,拿起了自己心愛的斯布孜一遍一遍地吹了起來。婉轉悲悽的笛聲隨著風兒從山頭慢慢地飄到了山下,傳到了那匹很有靈性的黑走馬耳中。從笛聲中黑走馬聽到了主人的憂愁、傷感和思念,聽到了主人的呼喚。
只見它揚起前腿仰天一聲長嘶,便奮起四像一陣旋風一般蹄連奔帶跑地沖向馬群,將被搶的馬群趕回它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回到了主人的身旁。黑走馬的義舉使牧馬人感動萬分。想到黑走馬不僅帶回了被搶走的馬群,還同時避免了兩族之間為爭奪馬群而可能發生的一場更殘酷的戰爭,他內心的激動便如潮水一般涌動。情之所至,激情澎湃的牧馬人就即興吹奏了一曲讚頌黑走馬的曲子,在族人中廣為流傳。後來哈薩克民間藝人又按照這支曲子的旋律將這個故事編排成“黑走馬”舞。在整個舞蹈中表演者隨著音樂的起伏和快慢,用肢體語言完整的講述著“黑走馬”的故事。
黑走馬

起源二

卡拉角勒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舞蹈,關於它的來源,在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薩克族小伙子發現了一群野馬,他揮動套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馬。小伙子歷盡種種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它馴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馬。當他騎著黑走馬回到阿吾勒(家鄉)時,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祝賀。小伙子在馬上和馬下,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從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表現草原上駿馬賓士時矯健姿態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

二、發展傳承

隨著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逐步落實,一場挖掘、保護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工作也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又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的木壘,當然也不甘落後。在木壘有著深厚歷史淵源、文化積澱和廣泛民眾基礎的哈薩克族舞蹈“黑走馬”於是便從沉寂偏僻的山溝被召喚出來,悄然登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遴選的舞台,走入了廣大觀眾的視野,成為一支集藝術性、民眾性於一體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奇葩。一時間,在木壘縣城鄉掀起了一股方興未艾的“黑走馬”熱。無論是在綠草如茵的廣袤草原,還是在人群聚集歡聲笑語的廣場;無論是在莘莘學子求知學習的校園,還是在群英薈萃各展才藝的舞台;無論是在每年一度的少數民族運動會的入場式上,還是在接待外賓的歡迎儀式上,都可以看到“黑走馬”或輕快有力、剛健蒼勁,或優美舒展、活潑含蓄的舞姿。在木壘縣的大石頭鄉、雀仁鄉、大南溝烏茲別克鄉、博斯坦鄉都有自己的“黑走馬”表演隊。特別是縣哈族中學的“黑走馬”百人表演隊,民運會賽馬節期間,這支規模空前的舞蹈方陣,在寬敞的賽馬場上,拉開陣勢一展“黑走馬”俊逸剽悍的藝術風采,確實讓所有觀眾耳目一新。伴隨著哈薩克器樂歡快流暢鏗鏘明快的旋律,表演者翩翩起舞。那龐大的陣容,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舞技,優美的舞姿,將“黑走馬”粗獷、剽悍、雄健、豪放的風格表演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實在令人震撼。
哈薩克摔跤哈薩克摔跤
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而“黑走馬”更是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

三、相關介紹

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長期的遊牧生活使馬成為了哈薩克人形影不離的好夥伴,他們愛馬勝於自己的生命。每一個哈薩克人都是很好的騎手,所以,馬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他們詠頌和舞蹈的主題。“黒走馬”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而“壓走馬”則是過去有身份的哈薩克人賴以顯示自己尊貴身份的一張名片。“走馬”是相對於“奔馬”而言的。“奔馬”跑起來四蹄飛揚如風馳電掣,講究的是速度;“走馬”雖走如跑,跑起來馬的四蹄不得同時離開地面,講究的是穩健、快捷、瀟灑。說白了,“奔馬”追求的是速度和耐力,“走馬”追求的則是平穩矯健的步伐、瀟灑優美的身姿和快捷持久的速度的完美結合。如果說速度賽馬是田徑項目中的賽跑,那么賽走馬就可以將其比作競走了。在哈薩克人的心目中“走馬”是有主人精心調教出來的掌上明珠,而“黑走馬”更是馬中的尤物極品。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夢幻般的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黑走馬”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有哈薩克人的地方就會有“黑走馬”的身影。
“黑走馬”,哈薩克語為“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於東部的哈薩克族居住區,例如木壘地區的哈薩克族,自古以來就有在節慶期間,親友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的習俗,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舞蹈就是“卡拉角勒哈——黑走馬”了。
“卡拉角勒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舞蹈,關於它的來源,在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薩克族小伙子發現了一群野馬,他揮動套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馬。小伙子歷盡種種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它馴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馬。當他騎著黑走馬回到阿吾勒時,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祝賀。喜不自禁的小伙子手舞足蹈地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模擬了他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小伙子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活靈活現的表演讓阿吾勒的鄉親們看的如痴如醉,他們一面聽著下伙子精彩地講述,一面模仿著他手舞足蹈的各種動作,沉浸在歡樂中的鄉親們就這樣舞著、跳著,跳著、舞著,不知不覺中,全阿吾勒的人都以各自不同的舞姿,模仿著黑走馬的動作跳了起來。從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表現草原上駿馬賓士時矯健姿態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開來。
觀賞黑走馬舞蹈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藝術享受。一般來說,在表演中“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他們以誇張而又藝術化了的舞蹈語言,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等姿態,在全身一張一弛的律動中表現狙獷、剽悍和豪放的風格。女性的動作優美舒展、活潑含蓄,如顯示姑娘美麗而自豪的“花兒贊”,窺視戀人的“羞窺”,前俯後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這些動作,都包含著特定的內容,與表演者的內心情感和幽默詼諧的面部表情融為一體,並根據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發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動作。表演者時常把勞動和生活中具有濃厚特色的各種動態揉進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語彙和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由此衍化出諸如“擀氈舞”、“擠奶舞”、“繡花舞”、“拉麵舞”等舞蹈。
樂器加 冬不拉樂器加 冬不拉
哈薩克族人對“黑走馬”情有獨鐘。在放牧、勞動之餘,他們常常會伴著冬布拉的琴聲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歡舞通宵達旦。“黑走馬”既可以在歡樂的大型集會中演出,也可以在小小的氈房裡進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單獨跳,也可以雙人對跳或多人集體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異。視當時的氣氛環境和表情達意的需要即興發揮率性而為。時而輕鬆愉快,時而剛強有力,時而幽默滑稽,藉此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舞蹈語言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使觀眾得到各種不同風格的藝術享受。“黑走馬”在即興表演時不需要專門的服飾和道具,可以隨時隨地即興起舞表演。在正規的民俗活動和在節慶期間表演時,舞者演出時需要戴氈帽,穿襯衫和帶彩色圖案的坎肩,穿長褲和靴子,扎牛皮腰帶等。
“黑走馬”的伴奏樂曲明快活潑節奏感極強,其“叮咚叮咚”的旋律宛如駿馬在草原上馳騁。它由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冬布拉彈奏,按照舞蹈的快慢來變換節奏,並形成了大同小異的地方特點和個人演奏技巧。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用“黑走馬”伴奏帶伴奏也已成為多數表演隊的首選。
如今,已悄然興起的“黑走馬”熱依然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勢頭正猛。在致富路上大步快走的木壘哈薩克牧民,他們一面制著胡楊繡,住著定居房,放牧牛馬羊,多業並舉奔小康,一面彈著冬不拉,跳著“黑走馬”在社會主義的幸福樂園裡載歌載舞,盡情地享受著黨的富民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實惠,表達著他們對黨的感恩之心。
黑走馬(卡拉角勒哈)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等姿態,在全身一張一弛的律動中表現狙獷、剽悍和豪放的風格。女性的動作優美舒展、活潑含蓄,如顯示姑娘美麗而自豪的“花兒贊”,窺視戀人的“羞窺”,前俯後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這些動作,都包含著特定的內容,與表演者的內心情感和幽默詼諧的面部表情融為一體,並根據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發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動作。表演者時常把勞動和生活中具有濃厚特色的各種動態揉進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語彙和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由此衍化出諸如“擀氈舞”、“擠奶舞”、“繡花舞”、“拉麵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歡樂的大型集會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氈房裡進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單獨跳,也可以雙人對跳或多人集體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異。視當時的氣氛和環境,有輕鬆愉快的表演,有剛強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從而得到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哈薩克族人在放牧、勞動之餘,常常伴著冬布拉的琴聲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歡舞達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樂曲伴奏。這種樂曲的節奏感極強,明快活潑,旋律宛如駿馬在草原上馳騁。它由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冬布拉彈奏,按照舞蹈的快慢來變換節奏,並形成了大同小異的地方特點和個人演奏技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