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克

卡塔克

卡塔克kathak,印度古典舞舞種。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它的名字來源於被叫做“卡塔克爾”的通過歌唱和舞蹈講述關於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的世代相傳的說書藝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塔克
  • 外文名:kathak
  • 舞種:印度古典舞
  • 歷史:2000餘年
  • 起源地:印度北部
簡介,歷史溯源,舞蹈流派,舞蹈技巧,基本姿勢,靜態動作,動態動作,節奏運用,舞蹈劇目,音樂和樂器,舞蹈服飾,發展方向,

簡介

卡塔克kathak
卡塔克
印度古典舞舞種。意為講故事者。由誦讀神話史詩的職業說書人創造,他們在說書時加上音樂和舞蹈動作,逐漸形成舞蹈。分為勒克瑙派和齋普爾派。前者強調錶演,感情細膩,動作優美;後者強調技巧,節奏多變,旋轉及腳下技巧高。舞蹈由不同節奏和氣氛的舞段組成:祈禱部分,造型部分,舞蹈開始部分,顯示技巧部分,舞蹈表情部分,表現故事情節部分等。表演者對這些段落內容可以自由取捨。舞蹈中手與臂的動作優美自然,同時注重腳下的技巧。舞蹈者腳系大串腳鈴,在腳掌擊打地面時,腳鈴也發出清脆的響聲。舞蹈者還不時停下來向觀眾介紹劇情。舞蹈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由伴奏鼓手和舞蹈者的節奏對話:鼓手即興擊一段鼓點,舞者用腳點擊地重複這一段節奏;舞者即興擊一段腳點,鼓手也用鼓點重複出來。節奏不斷加快,情緒也更加熱烈。

歷史溯源

卡塔克舞(Kathak)是盛行於印度北部的一種古典舞蹈形式,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它的名字來源於被叫做“卡塔克爾”的通過歌唱和舞蹈講述關於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和傳說的世代相傳的說書藝人。他們通過相似的姿勢和表情來演繹和講述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這些故事通常取材於印度古代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往世書》中所記載的故事,特別是關於克里希那(黑天神)開拓聖域Vrindavan的故事。
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已經提及了基於印度教的“卡塔克爾”。古代著述中很多辭彙證明以舞敘事的藝術當時十分流行,如吠陀經中的“卡庫伯”,《夏倫德伍的音樂寶典》提及的“卡蘇馬利”,耆那教《阿皮丹·拉金德拉》中的“卡塔”一詞,以及《婆羅吸摩補羅》中的“卡塔克”一詞。
該舞蹈起源於婆羅門男性所跳的舞蹈。對佛教和耆那教經典的研究表明,當時在印度恆河流域存在有大量舞技高超的女性舞蹈者。印度的吠舍離、摩伽陀、高薩羅、鴛伽等地區尤其以女性舞蹈者聞名於世。同時,歷史資料中記載有稱作“賽魯思”或“西拉林”的男性舞蹈老師。博爾米基的《羅摩衍那》和《耶柔吠陀》中記載的“賽魯思”與婆羅多的《快樂行》和《舞論》中記載的 “西拉林”之間有十分親密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舞蹈教師多為男性,而宮廷舞者多為女性。至於卡塔克舞是否又稱為“賽魯思”、“西拉林”或“西拉利”舞的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詮釋和研究。然而,各種門類的藝術家的湧現,和需求有經驗的舞蹈老師傳授與卡塔克舞非常雷同的舞蹈,這二者之間似乎有很緊密的聯繫。
在笈多時期,印度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寺廟。與此同時,宗教儀式開始大行其道。“卡塔克爾”說書藝人再次流行起來。凱爾哈納所著的《王河》中描述了女性舞蹈者在木爾坦的太陽神廟表演的場景,而在迦梨陀娑的作品中也記錄了在烏賈因的寺廟中出現了同樣的場景。
而且,中世紀的阿布·法扎勒等史學家的作品中也提到了卡塔克舞。當伊斯蘭教剛開始在印度出現的時候,卡塔克舞仍僅限於在印度統治者施捨的寺廟中表演。宗教虔誠運動為這種舞蹈形式注入了浪漫主義因素。通過述說拉達和克里希那膾炙人口的故事,人類諸如奉獻、渴望、憂傷和喜悅等情感被凸現出來。正是在這一時期,印度的流浪部落從印度西部遷徙至西歐。一種被廣泛認可的觀點認為這些部落把傳統的卡塔克舞帶到西歐,並與當地的傳統融合成為弗拉曼科舞。
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從寺廟舞蹈演變成為宮廷舞蹈,從而獲得更強勁的生命力。衣著華麗的宮廷舞伎供通曉詩歌和具有極高藝術鑑賞力的王公貴族取樂。因此,卡塔克舞成為印度七種主要古典舞蹈中唯一融合了印度教和穆斯林兩種審美風格的藝術形式。
印度的勒克瑙在Wazid Ali Shah統治時期(十九世紀中期)見證了卡塔克舞的復興。在《青年克里希那王的戀愛歷程》中,舞蹈與新型輕古典“土木里”(愛情歌曲)唱腔之間的結合成為現實。宮廷的波斯禮儀和正式裝束加深了舞蹈的複雜深奧程度,從而更加注重舞蹈中的細節、姿態和禮儀。作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文化的結合體,卡塔克舞不僅表現原汁原味的印度史詩,而且還展現波斯和烏爾都傳說中的主題。節奏感、舞蹈者和樂師之間的問答、藝術家間的友好競技以及拉幕表演的使用等都突出展現了舞蹈中的穆斯林文化因素。
卡塔克舞最初是一種通過高度複雜的姿勢,克制的活力以及錯綜的步法交流簡單的思想和感情的舞蹈形式。它巧妙地探索了一系列微妙平靜的人類情感,從而超越了藝術的極限並體現了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現在,卡塔克舞已經成為一種複雜的古典表演藝術,其主要特點包括錯綜複雜的步法、富有感染力的手部動作和面部表情、強烈的節奏感、快速旋轉以及優雅的姿態。在表演過程中,舞蹈者還與伴奏樂師相互之間自發進行有趣的交流。藝術家之間的較量加強了這種交流。他們在保持個性的同時逐漸達到舞蹈、鼓聲和音樂之間融合的高潮。

舞蹈流派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卡塔克舞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流派(gharana),其中三種最主要的流派是勒克瑙、齋浦爾和貝拿勒斯)。勒克瑙和齋浦爾流派的舞蹈表演比隸屬於貝拿勒斯流派的舞蹈表演更為常見。還有第四種流派叫做賴加爾流派,它仍然僅限於中央邦。每個舞蹈者自然而然會將個人風格和態度體現在其表演中。從某個程度而言,這是因為受其所成長環境所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到其所屬的舞蹈流派。受Awadh宮廷的影響,勒克瑙流派強調極簡?>抽象主義風格、優雅的姿勢以及巧妙的手部和腳部動作。齋浦爾流派則以寫實主義風格和富於活力為特色。隸屬於勒克瑙流派的舞蹈者通常一邊演唱一邊表演舞蹈中的詩句,而隸屬於齋浦爾流派的舞蹈者則一邊舞蹈一邊有節奏地誦讀詩句。為了理解卡塔克舞中的文字內容,觀眾有必要了解其精神內涵。勒克瑙流派傾向於毗濕奴教派的教旨,而其他流派的劇目則在濕婆教義和瓦西奈教義之間保持平衡。

舞蹈技巧

基本姿勢

卡塔克舞的特色在於它與人們真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它最初起源於祭司對神靈發自內心的虔敬,成為神靈和人類之間溝通的媒介。這便是這種舞蹈藝術最初的狀態。舞蹈者的身體動作大部分限於身體骨骼的自然動作。整個舞蹈強調的重點是和諧。手部的基本動作顯示出舞蹈者對自身平衡以及對自我與外界環境之間和諧的追求。卡塔克舞的哲學是神靈與人類之間只有一種方式可以溝通。這體現在另外一個基本舞蹈姿勢上,即舞蹈者一隻手放在腦袋上,同時另一隻手伸出,保持掌心向下的姿勢。這個姿勢與“希拉普吉”雕像的姿勢一致。

靜態動作

卡塔克舞在空間上是二維的。舞蹈過程中,只有前後空間的運動。即使舞蹈者在旋轉身體時,也保持沿垂直方向中軸線轉動,而不會發生位移和偏離。人體被認為是一條直線,極少偏離垂直中軸線。在舞蹈開始階段,身體的重力均勻分布全身,而膝蓋保持直立狀態。與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卡塔克舞講究腳掌全部著地。舞蹈者靠全部著地的腳掌保持身體微妙的平衡,從而巧妙地演示出複雜的步法。當卡塔克舞蹈者向前邁步時,既不是腳後跟先著地,也不是腳趾先著地。舞蹈中頭部動作不多,但是十分強調眉毛的動作。對眉毛的利用是這種舞蹈形式的特點之一。另外,卡塔克舞中經常有頸部水平左右晃動的動作。
卡塔克舞蹈動作不是建立在足部要接觸、腿要伸直或膝蓋要彎曲等原則之上的,同時也不是建立在身體需蜷曲成團或半圓或呈“8”字形等原則之上。它的舞蹈動作是直接由節拍的周期所決定的,而在節拍周期中節奏可以變化。“塔塔卡拉”在卡塔克舞中意味著舞蹈者在一個基本節拍周期中可以完成多種節奏動作的能力。該舞蹈形式的特點在於其跳躍和旋轉的動作。與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只有在卡塔克舞中,舞蹈者在跳躍的同時抬起腳。這個動作因此成為卡塔克舞獨有的風格。在此過程中,舞蹈者僅是克服重力,而不會在空間上向前或向後移動。在“浦拉姆利”動作中,卡塔克舞蹈者以身體為軸,一隻腳作為圓心保持不動,而另一隻腳則像圓規臂一樣在舞台上迅速地畫圓。

動態動作

除了靜態的動作,卡塔克舞中還有包括tribhaga(身體彎曲成三段不同的部分)、abhanga(身體保持輕度失衡狀態)以及ardhmandali(半坐的姿勢)等富於變化的動態動作。這種舞蹈形式還以軀幹動作著稱。上部軀幹的操控僅體現在肩部角度的變化。這個動作給予舞蹈獨特的流暢性和特有的軀幹姿勢。肩部動作(肩部一端下沉,而另一端聳起)特別經常出現在完成一種叫做“格薩格馬薩格”的動作的時候。
手臂的動作很明確,但不會形成單獨的幾何圖案。在基本姿勢中,舞蹈者一隻手臂在頭頂舞動變化,另一隻手臂則向前半伸直或輕輕彎曲成圈。在腰部附近的手臂動作稱作“罕姆薩耶(天鵝展翅狀)”。在svastika舞步(在背後交叉)基本姿勢中,舞蹈者右臂舉起代表克里希那的王冠,而左臂抱著王后拉達。在卡塔克舞中有很多種手臂動作,常見的包括“姆斯笛”、“希卡爾”、“罕姆薩耶”、“金德拉格拉”和“阿拉巴德姆”。
卡塔克舞可以被分成三個不同的部分,即Nritta(純舞蹈韻律部分)、Natya(劇情部分)和Nrity(表達部分)。Nritta是舞蹈中各種協調性動作的總和,而Natya則給予舞蹈以實質內容。Nritya則通過融合舞蹈和戲劇表演的方式講述某個故事或某篇詩歌。Nritta部分通常以稱作“阿莫德”傳統方式開場。“阿莫德”通常在一個16拍的節拍周期的中部,以向人身象頭神(Ganesa,智慧之神)祈禱開始,並以一個簡短的旋轉動作結束。接下來的部分叫做“特德”。它是卡塔克舞蹈者表現不同的關節(angas)和“烏本格斯”動作的方式。“特德”是舞蹈的初始姿勢,舞蹈者的身體需保持“穩如松”的狀態,右臂齊眉彎曲,左臂則垂在腰間。舞蹈者站立時雙足交叉,右腳稍稍彎曲並只用腳趾接觸地面。在“特德”姿勢中有很多動作變化。在優雅的頸部動作中,強調眼神顧盼之間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不同情感。在卡塔克舞中以眼神和符號為媒介,歌曲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舞蹈動作和姿勢以及歌唱和情感確切無誤地表達出來。

節奏運用

卡塔克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對節奏的運用。舞蹈者在表演之前已經明示了節奏的細節。這就是所謂的“伯唐特”,字面上意為“誦讀出”。它是任何舞蹈表演的顯著特色。它伴隨著卡塔克舞的出現而出現,並在這種舞蹈包括Nritta、Nritya和Natya三個部分中流傳下來。“伯唐特”同時還具有提醒負責伴奏的打擊樂師注意舞蹈風格的目的。這便要求對舞蹈表演全程進行精準全面的掌控。對於舞蹈者來說,則需配合打擊樂師的伴奏,甚至在任何一秒中不能出現失控的情況,同時還強調即興表演。卡塔克舞中的表演(abhinaya)部分已經在印度中部地區的許多傳統舞蹈中消失。伴隨著悅耳的歌聲,舞蹈者通過舞蹈動作來傳達意思。舞蹈詩篇已經逐漸被薩倫古琴所演奏的沒有文字的抽象旋律所取代。
舞蹈中的表演有很多種,包括身體表演(angika)、語言表演(vacika)、修飾表演(aharya)以及純表演(sattvika)。身體表達主要通過舞蹈者軀幹和四肢來體現。卡塔克舞中所謂的“表演”有兩層含義:一種稱作舞蹈姿勢,而另一種稱作表演模仿。舞蹈姿勢是指完全不依靠語言表達意義。舞蹈者以所謂的“戈德帕爾德”和“戈德尼格斯”方式登上舞台,爾後演出反映克里希那和擠奶女工生活的簡單舞蹈片斷。
與舞蹈姿勢緊密相關的是卡塔克舞蹈者對nayikabheda的展現。舞蹈者通過起伏的音樂而不是伴歌的表演襯托出不同的女主角。印度八種傳統的女主角由卡塔克舞蹈者作為不同的舞步表演出來。所有這些是對情緒的展示,而占主導的情緒體現出無窮的變化。
卡塔克舞中的過渡階段體現在表演的主體部分。伴隨著不同風格的詩歌和音樂,舞蹈者做不同的表演。它最初是由韻味十足的舞蹈者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曲調演出的。後來這兩種曲調逐漸落伍,並被另外兩種曲調即“霍利”和“塔馬爾”所取代。“霍利”是一組具有印度北方音樂特色的歌曲,通常以“笛般金帝”節奏演唱。它是一支慶祝霍利節的抒情歌曲。“塔馬爾”的名字來源於叫做“塔馬爾”的14拍節奏型,歌唱者要懷著一種虔敬的心情來演唱這支歌曲。
舞蹈表演中最豐富的部分是叫做“土木里”的音樂作品。它已經成為卡塔克舞蹈者表演的堅實基礎。卡塔克舞蹈者有時詮釋整支歌曲,有時僅僅詮釋幾個詞,有時詮釋詞語之間的微妙差別。在給定的框架下,歌唱者可以體現出多種變化,同時舞蹈者也會隨之在舞蹈內容中體現出相應的變化。這便要求舞蹈者要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從而可以迅速將歌詞中的意義演化為許多圖像,然後通過動作表達出來。例如,“路”這個簡單的單詞可以詮釋為銀河或婦女的發縫。步法在舞蹈中顯得無足輕重,即使舞蹈者沒有採取坐姿,在詮釋歌曲的時候也幾乎看不到腳部的動作。舞蹈者僅通過手部動作、眼神和眉毛來表達各種感情。卡塔克舞始終保持活力,這是因為“土木里”和“塔拉”(印度音樂中的一種節奏)使舞蹈者在跳舞和表演部分的演出富於變化。“達德拉”是用在卡塔克舞表演部分中另一部音樂作品。它的名字來源於與其同名的節奏類型。這種節奏類型包括兩組,一組三拍。它已經成為另外一部倍受關愛的音樂作品,卡塔克舞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關於它的解釋性舞蹈。

舞蹈劇目

舞蹈技巧和舞蹈劇目之間並非毫無聯繫。事實上,部分舞蹈技巧已經成為舞蹈劇目。只有近年來,舞蹈作品才被設計成為舞蹈組合或舞劇的形式。卡塔克舞有八個重要特色,它們均在舞蹈表演過程顯現出來,包括:
Ishtapada-關於天神的祈禱和榮譽。
Thaat- 對舞蹈動作和節奏的介紹。
Jatishunya-舞蹈動作和表達的實現。
Gatibhava-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Bhavarang-男女英雄史詩片斷。
Nrityang-展現不同的節奏風格。
Tarana-純舞蹈。
Tatkar-漸趨高潮的步法。

音樂和樂器

傳統的伴奏樂器包括帕卡瓦甲鼓、曼吉拉鈸、小銅鈸和笛子,但是它們逐漸被手鼓、腳踏式風琴以及薩倫吉琴所取代。 卡塔克舞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感(Bhava)音調(raga)以及節拍(Tal),基本音樂是印度北部地區的古典音樂,一方面包括塔魯帕德、胡里、扎馬爾、帕德、拜贊等曲風,另一方面包括土木里、加薩以及德拉等曲風。前者反映了舞蹈中的宗教和虔誠元素,後者則為舞蹈注入了世俗的味道。歌曲由舞蹈者自己演唱,暗示其既精於舞蹈也善於唱歌,同時還擅長於表演。
卡塔克舞中還大量採用印度斯坦樂曲,它們完全是為舞蹈而創作的。“搭蘭那”是恩塔舞中採用的純音樂。扎馬爾、拜贊、土木里、塔帕以及德拉等印度斯坦曲風為卡塔克舞蹈演員表達情緒提供了充分的選擇餘地。扎馬爾和胡里音樂作品是關於拉達和克里希那王以及擠奶女工的傳說;拜贊和帕德是採用拉格曲調的敬神音樂;土木里通常是四到五行的簡短樂曲。舞蹈者重複每一行以詮釋其不同的豐富意義。作為抒情音樂,土木里由一個“思塔依”和一個“斯德拉”組成;而“加薩”和“德拉”是愛情抒情音樂,由舞蹈者以輕鬆的步法和流暢的節奏表現出來。

舞蹈服飾

出土的孔雀王朝以及後來的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時期的舞蹈俑為研究當時的舞蹈服裝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個時期的舞蹈者大多身穿齊踝長裙,然而孔雀王朝時期的一尊舞蹈俑外罩一件大袍似的僧衣,內穿緊身褲。古代和現代舞蹈者在舞蹈裝束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男性舞蹈者通常繫著印度腰帶,胸間佩戴聖環。在西部地區,常見的民間舞蹈服裝是長褲和飄拂的帽子。女性舞蹈者的服裝已經從傳統的長裙、短袖外套以及面紗變為緊身長袍。除了頭部、頸部、手臂、手指、腰部和雙足所佩戴的金銀飾物外,戴在腳踝上的小鈴鐺成為舞蹈中最重要的飾物。這些鈴鐺隨著腳步的移動發出曼妙的叮噹聲,幫助舞蹈者完成卡塔克舞中很多複雜的舞蹈姿勢。
卡塔克舞蹈服裝的原料和設計有很多選擇。舞蹈服裝的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絲綢,可以是印度傳統Zari(包裹金屬線的繡花)織成的錦緞,也可以是飾有小鏡子的邦迪尼(Bandini)。女性卡塔克舞蹈者佩戴的珠寶也十分引入注目,包括金銀、寶石和Kundan珠寶。有趣的是kundan熔金包鑲工藝的珠寶在印度城市裡越來越受歡迎。

發展方向

二十世紀標誌著印度各種舞蹈藝術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它見證了當地在舞蹈領域發生的意義深遠的變化。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就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加入到舞蹈演員的行列。這本身為舞蹈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觀點,進而改變了普通人對舞蹈的看法和態度。
在演出方面,現在最吸引觀眾眼球的是表演的精緻和專業,即對細節的關注。它幫助這種藝術的影響範圍擴大到未受過專業教育的普通觀眾。經過一段時間,大部分觀眾已經漸漸熟悉了這種藝術的風格和知識,從而成為真正的文藝愛好者。
卡塔克舞固有的特點在於允許舞蹈者可以自行決定減少表演項目和縮短舞蹈長度。現在的演出比以前的演出更加注重準備階段和表演部分之間的平衡,從而更加貼近卡塔克舞的傳統精神。
最近二十年來,很多人嘗試利用卡塔克舞表演舞劇。比爾布·馬哈拉傑先生編排了組舞,豐富了傳統的卡塔克舞蹈。這種舞蹈形式在最近十年間見證了許多重要變化。卡塔克舞在現代化歷程中進行了影響深遠的實驗。隨著舞台道具和燈光的發展,很多卡塔克舞演出也明智地利用了這些新技術。僅僅通過步法展現音響全景的舞蹈、利用不同舞台地板發出不同聲音的舞蹈、以沉默作為手段以及利用誦讀聲的舞蹈已經抓住了觀眾。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結合了印度和世界其他舞蹈和音樂形式的舞蹈作品永遠不會顯得落後。在這一方面,許多融合了佛來明哥舞蹈風格以及西方古典芭蕾舞和音樂的舞蹈作品已經成功上演。另外,少數藝術家已經成功地將武術、喬(地方藝術)和“格拉里帕耶圖”等元素融入其作品中。
這種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對話是卡塔克舞蹈活力的見證。這些努力也表明了藝術家對藝術全球化、多元文化、技術進步等問題的關注以及對變革的渴望。這些進步是實踐者遠見卓識、不懈努力和智慧的結晶,也是這種舞蹈形式具有為各種表現方式提供無限可能性的能力的結果。在保持這種具有2000年歷史的舞蹈形式的靈魂和風格不變的同時,它們豐富了印度的傳統舞蹈藝術。
卡塔克舞獨特的“拉亞卡利”、複雜的步法、令人眼花繚亂的旋轉、耀眼的“阿達亞奇”以及悅耳的節奏和器樂使其成為具有高度美感並給予觀眾超凡體驗的完美的美學作品。作為印度的一種古典舞蹈形式,卡塔克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豐富並將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