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古爾河戰役:1770年8月1日,在俄土戰爭(1768—1774)期間,魯緬采夫將軍指揮的俄國第1集團軍4.2萬人和土耳其宰相哈利勒巴夏作戰圖統率的土軍主力7.5萬人在卡古爾河(多瑙河左岸一支流)進行的一次交戰。是俄國武裝力量最為輝煌的勝利之一,在俄土戰爭中占有重要意義;為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基本介紹
- 名稱:卡古爾河戰役
- 地點:卡古爾河
- 時間:1770年8月1日
- 參戰方:俄國,土耳其
- 參戰方兵力:俄國第1集團軍4.2萬
戰役背景,戰役進程,戰役結局,
戰役背景
俄土戰爭發生到1769年,俄羅斯在德涅斯特羅夫斯科--布良斯克主戰場上集中了兩個軍團:基輔地區的第1軍團和第聶伯河、克列緬楚格下游的第2軍團。
俄羅斯軍事會議在1769年制定的軍事行動計畫時,把基本注意力置於土耳其方面可能採取的積極行動與己方的對抗辦法之上。這一年其作戰行動的實際進程總的可以歸結為霍京的爭奪,但由於第1軍團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利岑元帥的指揮不利,致使俄軍唾手可得的勝利不翼而飛。於是在同年9月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采夫接掌了第1軍團的帥印。在冬營過後,彼得堡的軍事會議將奪取德涅斯特河下游的賓傑里城堡作為1770年作戰計畫中的首要目標提出--但這個任務交予了彼得·伊萬諾維奇·帕寧指揮的第2軍團,並規定第1軍團為其作掩護。或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魯緬采夫修正了這個計畫:他以積極行動取代了消極的防禦任務,建議向普魯特河與塞列特河之間的地區進攻,為的是阻止土耳其人渡河至多瑙河左岸,正如他在寫給帕寧的信中所表達的那樣"攻擊行動的直接意圖是給敵人造成恐懼,這是我的力量。"
土耳其方面的主力軍隊是由宰相哈利勒·巴夏所統率的,並於1770年春天逐漸集中在多瑙河右岸的伊薩克地區。他們在那裡展開了規模龐大的架橋工事,毫無疑問地揣著渡河的意圖。另外,土軍有一些獨立部隊活動在多瑙河左岸,而騎兵的大部分力量則意圖打擊雅西方向。但在彼得·魯緬采夫指揮的俄軍一連串的獲勝之後(按:如里亞巴雅墓地附近的戰鬥、拉爾加戰鬥等),土軍開始在無序的撤退中分道揚鑣:韃靼騎兵撤至了伊斯梅爾和卡利,土耳其人則沿著卡古爾河順流而下。拉爾加戰役的失敗同第2軍團正在進攻賓傑里的訊息幾乎在同一時間傳入了哈利勒宰相的耳中,而此時他的軍隊則剛好渡過了多瑙河。於是他決定對俄軍的圍城進行干預。撤退中的韃靼人在雅爾普赫湖附近併入了土軍,其后土軍主力又與卡古爾河附近與拉爾加撤退下來並駐留在原地的土軍殘部會合,實力得到了增強(2.5萬騎兵和5萬步兵)。
俄羅斯方面的形勢不太樂觀:他們的糧秣耗盡,而輜重隊又為韃靼人所切斷。7月10日,魯緬采夫派鮑爾的先頭部隊沿卡古爾河到格列恰尼村去。他自己則把輜重隊派到法利奇去迎接運輸車隊,並通過列普寧的軍團與鮑爾保持聯繫。在進入了隆利奇河谷後,止步於河的右岸。此一陣地的設立不但可以保障與法利奇和賓傑里的聯繫,還便於從任何方向集中兵力,並威脅韃靼騎兵。但魯緬采夫仍然顧慮到韃靼騎兵與土耳其軍隊會合的可能性,分散優勢敵軍的兵力本就是作戰的基本原則之一,他於7月17日率軍來到卡古爾,同鮑爾和列普寧的部隊在格列恰尼(按:又譯"格列切內")村地區的特拉揚土城(按:即為著名古羅馬城堡遺址特拉揚土城)以北不遠處會師。
戰役進程
面對土軍的優勢兵力,魯緬采夫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他從格列恰尼方面撥出一支約1.1萬人的部隊用來牽制後方威脅日甚的位於亞爾普格湖地區的韃靼軍隊,以消除後顧之憂,全力應付眼前的土耳其軍隊。但如此一來,集中全部兵力則變得不再擁有可能性,其主力部隊的兵力不超過2.7萬步兵,6千騎兵和118門火炮。(按:這裡的說法並不一致,多數資料只能表明俄軍可能擁有軍隊17,000至35-40,000人左右。)在數量上,俄軍明顯居於劣勢,卻有積極的作戰要求,覓求一舉瓦解土軍的契機。
7月20日,土耳其軍隊突然改換了自己原有的駐地,向特拉揚土城方向前進,在俄軍駐地以南通過,隊伍拖了幾俄里長,然後在距離土城約7至8俄里的地方修築營房(按:即武爾卡涅什季(今摩爾達維亞)村東的築壘兵營。)土軍的這個營地實際上處在窪地和普魯特河之間的一個獨特的"口袋"中,占據了穿過這裡的制高點:其北面受特拉揚土城限制,西面是河水較深的卡古爾河,東面是寬闊的窪地,南面則可通過區域則逐漸變窄,且延伸至與普魯特谷相連。這裡有4條谷脊像扇子一樣散布在普魯特河到窪地之間的空間裡,中間的一道谷脊穿過特拉揚土城並繼續向南延伸長達4俄里左右。從各個方面看土軍的新陣地都是占有優越性的:土軍可以掌握制高點;山脊之間的低洼地帶可以方便地調動騎兵進攻南方的俄軍、甚至俄軍的後方--如果俄軍企圖從此處進攻土軍的營房。但是當魯緬采夫看到了這一情況後,他立即覺察出了土軍新陣地的致命的弱點:即土軍以優勢兵力駐紮在如此窄小的地區,各部隊之間的聯繫被山脊切割,此正是俄軍翹首期盼的各個殲滅的絕佳時機,更何況土軍左翼達到了近乎無人防守的狀態。據說他曾於當時放言說:"如果土耳其人敢在這裡支上一頂帳篷,我今天夜裡就去進攻。"
當然,土耳其的總帥也並非對自己新陣地的弱勢毫無察覺,宰相哈利勒·巴夏打算用人造工事來彌補左翼的空缺。當天夜裡,土軍就挖了4道戰壕,於前還挖了5個大土坑,但側翼修建工事的計畫卻因為俄軍的主動進攻而未能完全實現。
魯緬采夫制定了作戰計畫,其計畫非常簡單,主攻思想非常明確:決定戰鬥進程的是主力部隊在主要方向上的打擊,其餘的行動起輔助作用;主力進攻方向指向土軍左翼,部署鮑爾的先遣隊、普列緬尼科夫和奧里茨的師;普列寧的先頭部隊和布柳斯的師則在同時攻擊土軍右翼,並在必要之時,支援左翼進攻;薩爾特科夫和多爾戈魯科夫指揮的重騎兵(約3500人)和梅利西諾指揮的炮兵旅組成預備隊。以較為偏激的說法而言,在魯緬采夫指揮下的2.7萬人中,用於攻擊土軍左翼的部隊就達到了1.9至2萬人,占全軍兵力的2/3以上。
7月21日夜裡兩點,俄軍分成5個部分從格列恰尼兵營出發向土軍展開攻勢。每個戰鬥群編為一個師方陣。騎兵配置在各方陣之間和方陣之後,所有方陣都受領了戰鬥任務和獨立行動方向--當然這種疏開戰鬥隊形,是有利於其擊退土軍騎兵的反衝擊的。接著俄軍開始登上通往敵營的山脊,於5時左右靠近特拉揚土城,在編好戰鬥序列後立刻向敵軍發起攻擊。土軍以密集的步槍和炮火給予還擊。
]布柳斯與普列寧的軍隊一度退卻了欲進行反衝鋒的土耳其騎兵,但土軍依仗工事的猛烈火力的掩護,以一支強有力的騎兵迂迴俄軍側翼,並包圍了布柳斯與普列寧的方陣。與此同時,進入特拉揚土城的土軍以之為掩體,用步槍射擊與人數上的優勢包圍了奧里茨的方陣。
此時的形勢對於俄軍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魯緬采夫果斷調集了預備隊,從窪地入口處向土軍發動攻擊。另外,魯緬采夫還下令炮兵向這個方向移動,準備集中火力炮擊土耳其騎兵。
土軍騎兵的數次衝擊(清晨6至8時左右)對於布柳斯與普列寧的部隊而言是具有很大威脅的。為了更好地組織起防線,炮兵被編入了步兵方陣里,其側面與背後都有步兵的掩護--換而言之,他們組成了一個個營級的小方陣。俄軍成功地擊退了土軍的突擊,肅清了突入布柳斯方陣後方的土軍騎兵後,抵近土軍兵營。到早晨8點左右,俄軍主力和此前被隔斷了的布柳斯、普列寧和奧里茨師之間的聯繫得到了恢復,俄軍轉入進攻。
鮑爾的部隊首先向土耳其軍隊左翼靠近;接著來到的是普列緬尼科夫的方陣。當此方陣加快推進速度,登上靠近一個工事的高地時,遭到一支土耳其精兵(按:此部土軍據說兵力在萬名以上)的伏擊。普列緬尼科夫的方陣的正面很快遭到了突破,土軍進入了方陣內部,,致使俄軍陷入混亂。方陣先頭部隊開始退卻,俄軍費了很大的勁才打退了大群敵人的衝擊。據說魯緬采夫看到這一情況後,對身邊的布牢恩什維伊斯基王子說:"現在就看我們的啦!"接著走到一個士兵面前從地上揀起一支槍高聲喊道:"士兵們,你們看見了,炮彈槍彈沒有解決問題,再不用打槍了,拿出勇氣來,去和敵人拼刺刀!"--西方軍事思想中常常把軍隊的精神,即勇氣列為獲勝的條件之一,想來這段話亦可為這種理論的印證,但同時也顯現出了俄軍當時後勤補給(起碼是在彈藥方面)的不足。之後,他將梅利西諾的炮兵和奧里茨師預備隊的第1擲彈兵團投入戰鬥。就在派到前面去的格列那結爾1團在旅長奧澤羅夫指揮下打退了土軍精兵的攻擊的同時,魯緬采夫將殘部和預備隊重新變成一個方陣,並率領他們去同土軍肉搏。
與此同時,鮑爾部隊的沃倫佐夫格列那結爾營好不容易穿過窪地衝著土軍防護極差的左翼縱深開火,策應了普列緬尼科夫和奧里茨的行動。鮑爾的其餘部隊跟著沃倫佐夫營前進。而布柳斯也向土耳其人右翼展開攻擊,至於成功滲入敵人後方的列普寧也以猛烈炮火開始轟擊敵方。普列緬尼科夫方面則重建士氣,連同後援部隊很快擊退了土耳其帝國精兵的反衝擊,並將土軍趕回出發地點。之後,俄軍對土軍築壘兵營發起總攻擊。
戰鬥從凌晨5點持續到了9點半。軍隊的疲勞度都達到了極限,土耳其軍隊遭到巨大損失。正面和後方均被俄軍突破,在為俄軍留下了營房連同140門完好的大炮後,沿著卡古爾河河谷向多瑙河方向撤退。俄軍步兵追趕土軍達4俄里之久。而克里木韃靼人的軍隊在土軍潰逃之後無心戀戰,向阿克爾曼(按: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退去。土軍在此役中損失極大,但在撤退中則遭受了更大的損失:當土軍打算用3條船渡過多瑙河時,鮑爾的軍團趕到,並再次擊敗土軍,獲得了大量的物質裝備。此役土軍被打死和俘虜約2萬人,損失火炮130門;俄軍損失約1500人。
戰役結局
俄軍在卡古爾河交戰中的勝利為自己打開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卡古爾河交戰,是以少勝多的傑出範例。俄軍顯示了高超的軍事藝術和高昂的士氣。魯緬采夫所運用的方陣式的疏開戰鬥隊形,既能獨立作戰,又能相互協同動作;軍隊在戰場上巧妙地實施機動;戰鬥關鍵時刻集中炮兵和預備隊於主要方向;善於對敵實施有組織的追擊等都有助於俄軍的勝利。
據說戰後俄軍統帥魯緬采夫對士兵說:"我走遍戰場上所有地方,直到多瑙河岸邊。我們打倒了面前數量占優勢的敵人,不管哪裡都不修野戰工事,在所有的地方都把你們的勇敢和良好志願當做一堵攻不破的牆。" "俄羅斯人就像古羅馬人那樣,任何時候都不問:有多少敵人,在哪裡?" 俄軍在卡古爾河交戰中的勝利為自己打開了通往多瑙河的道路,統帥魯緬采夫則在此戰中為自己贏得了元帥的軍銜。這場戰役是俄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傑出範例,同時也證明了魯緬采夫具有的高超的統帥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