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於中, 1940年9月生,湖北松滋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同年9月入黨,10月分配到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任職。從事FL一7跨音速風洞建成後的流場調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卞於中
- 國籍:湖北松滋
- 出生日期:1940年9月生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生平簡介,獲得成就,獲得榮譽,
生平簡介
1966年一1968年負責FL一7風洞科研生產的管理工作,完成了標準模型縱橫向測力實驗,完成了水轟五型號吹風實驗等。提出了用應變天平代替液壓天平的建議並組織實施。首次在國內開展了跨音速風洞洞壁干擾的研究,確定了用開孔壁代替實壁,為FL一7風洞改造奠定了基礎。1971年—1972年從事FL一7風洞提高馬赫數的論證工作,經理論和實驗研究證明:FL-7風洞的馬赫數可由原來的0.9提高到1.5左右。為FL一7風洞改造提供了依據。1977年—1979年參加FL一7風洞改造課題,作為技術骨幹和分課題負責人從事風洞壁板的設計,分別設計了四壁開直孔、斜孔和沿軸向可變開閉比的壁板。為後來的實際改造所用。這期間翻譯英文資料多篇,有的在雜誌上發表。1978年參加《航空工業科學技術詞典》部分詞條的編寫。1981年一1982年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從事湍流結構的實驗研究工作。回國後從事非定常壓力測量和邊界層轉捩的研究。作為主要技術骨幹和分課題負責人參加的《FL一7跨音速風洞改造》課題,1984年獲部一等成果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實現了用熱線(膜)探頭的彩色流場顯示技術。1985年任中意科技合作課題中方負責人,從事細長體和橢球體氣動特性研究,首次用雷射測速儀測量了橢球體的速度場。
獲得成就
1985年底一1986年3月赴義大利都靈工學院、米蘭工學院和比薩大學從事科技合作研究工作。1986年5月任四室黨支部書記。1986年底調尾旋天平裝置課題任氣動分課題負責人。
1987年與義大利專家完成了在中方的課題研究工作,論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在參與尾旋裝置課題的同時還負責民機預研課題中的邊界層測量和控制技術研究課題。1989年3月任研究部主任,兼任黨支部書記。
1989年進行了冰風洞建在哈爾濱的論證工作,編寫了冰風洞論文集。1990年進行了4×3米低速增壓風洞引導風洞的論證。1990年底完成了風力機的氣動彈性實驗。作為技術骨幹分課題負責人參加的《RB一1型旋轉天平裝置》。1991年獲部一等成果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參加全國空氣動力學複雜流場課題,負責其中的邊界層綜合診斷技術的研究,研究論文在第八屆亞洲流體力學會議上宣讀,並收入論文集。
1991年參加了上海640所高平尾民機失速和深失速特性的實驗研究,該課題於1997年獲部一等成果獎。1995年負責主持《低速閉口風洞張線支撐及內天平測量系統》的研製。該課題1997年獲部級三等成果獎。1996年正式成立了低速增壓風洞課題組,在該課題內負責低速增壓風洞氣動力論證工作,完成了低速增壓風洞氣動力論證一文,該風洞現已建成。1997年參加了《他山之石》一書部分章節的編寫,該書於1998年獲部級二等成果獎。自1991年4月起被中國力學學會先後聘為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和第七屆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獲得榮譽
1992年7月起先後兩次被聘為黑龍江力學學會實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1994年又被黑龍江力學學會聘為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1998年2月被評為研究員。參與編寫和出版的著作和詞典有四本:《航空工業科學技術詞典》,國防工業出版社1982年出版,《英漢空氣動力學詞典》,機械工業出版社1993年出版,《漢英德俄航空航天詞典》,航空工業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山之石》航空工業出版社1996年出版。
在全國多種學術刊物上,以及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中外文文章近50篇。2000年9月退休,現被單位反聘參加低速增壓風洞建成後的風洞流場的校測工作。